顾铮《城市表情》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步入五月,国内的艺术活动终于活跃起来。上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发布了摄影评论家顾铮的《城市表情》第三版,并在展览中呈现出疫情期间的都市街头摄影作品。在苏州,被称为“江南扇王”的徐义林先生辞世,他在生最

步入五月,国内的艺术活动终于活跃起来。上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发布了摄影评论家顾铮的《城市表情》第三版,并在展览中呈现出疫情期间的都市街头摄影作品。在苏州,被称为“江南扇王”的徐义林先生辞世,他在生最在意的是苏扇的技艺得传承下去。在印度,知名女性艺术家扎里娜·哈什米因病去世,享年83岁。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上海 | 摄影评论家顾铮

《城市表情》第三版发布,再读摄影与城市

顾铮

上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刚改造完毕的一百零八上苑迎来城市草坪摄影展“街头。永远开放的画廊”暨《城市表情》发布会。

《城市表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0

《城市表情》部分作品 资料图

公共艺术展现场-青年艺术家王天农现场介绍作品《纪念碑》前海公共艺术季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新标杆本次活动的总顾问栗宪庭先生在接受新浪当代艺术频道采访时说,“希望公共艺术能够真正成为中国城市未来建设的一个标杆,成为一个新的景观,成为艺。

探讨19世纪至21世纪都市摄影的《城市表情》在2020年迎来了第三版,作者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他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获得过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及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策划过多项国内外摄影展并有专著多部。20多年前,他以刊物连载的方式展开此书写作,讨论摄影与城市的关系。多年以后,他用“何其幸福与幸运”描述当初的写作心情。

摄影与城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作者认为,“可以肯定是,世界各国摄影家们对于都市生活的关注与热情,从来没有衰退过,而且可以说这种热情是有增无减,与时俱进。”通过对城市的不断探索,老舍简介及作品简介,摄影也将持续获得“动能与刺激”,“这是摄影的幸运。”

《城市表情》介绍了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30多位各国摄影家的都市摄影实践,其中有人们熟悉的罗伯特·卡帕、亨利·卡蒂-布列松、森山大道、荒木经惟,以及2019年去世的以拍摄“美国人”系列闻名的罗伯特·弗兰克等等。书中还有5位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摄影师,包括沈浩鹏、陆元敏、朱浩、“鸟头”小组、曾力,这些摄影家观念、手法、风格各异,内容生动而有韵味。

此书分为4个章节,《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本雅明在书中最重要的篇章《摄影小史》中始终灌输着“灵光”这一字眼,本雅明是这样论述的:“曝光过程使得被拍者并非“活”出。

展览包含了五位中国摄影家6幅疫情时期的街头摄影,从中能见到当下,体会冷暖。(文/畹町)

《朝花夕拾》读书感悟 作品是一本内容非常丰富的散文集,作者通过一种回忆的形式来反映自己的心路历程,也通过一些侧面的事情来描绘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从农村到城镇,从故乡到他方,从祖国到异国。作者用自己真实。

苏州 | “江南扇王”徐义林

因病辞世,传承折扇文化与情怀

徐义林先生

苏州自古是文人荟萃的地方,在流传下来的众多文化传统中,把玩折扇成为文人名士的雅好。而制作折扇在工艺上最难的就是扇骨,徐义林制作的扇骨,一直深受书画家和收藏家青睐,被称为“江南扇王”。近日,徐义林先生因病辞世,不少书画收藏界人士表达了悼意。

徐义林1933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从15岁拜师胡汉东学艺开始,徐义林已经做了六七十年的扇子。在苏州扇厂工作期间,徐义林就设计制作了十把两米的巨型扇子,创下了全国之最。徐义林用传统工艺制作的扇子,经过精心选材,通过煮、晒、磨、烘、钻等一道道工序,再在扇骨上打蜡上光,制好的扇子细腻光洁。。历史记载中,一共有300多种扇骨的造型。他从中间反复琢磨、精选,改良自创了150多种扇骨。扇骨之外,他又想起了以前曾听师傅提起过民国时,有手工艺人做出了“闷钉”的折扇。一般来说,折扇的牛角钉都露在外面,闷钉就是藏在里面。可是谁也没见过闷钉,他就自己研究,反复试验了许多次,做坏了好些扇子,终于做成了“闷钉”。

徐氏扇谱

为了将这些技艺保留下来,他还精心把每一种扇骨造型绘制下来,制作成了扇谱,他说这样,后人只要看到扇谱就会做了,苏扇的技艺就不会失传。

印度 | 艺术家扎里娜·哈什米

因病去世,在抽象版画中描绘“流动的家园”

扎里娜·哈什米

近日,印度艺术家扎里娜·哈什米(Zarina Hashmi)因病去世,享年83岁。哈什米1937年出生于印度阿里格尔,1958年在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获得数学学位。此后,她在曼谷、东京、巴黎学习版画,1976年,她在纽约定居。哈什米最著名的是从建筑与数学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极简主义作品。

在版画作品中,哈什米回溯了个人记忆,“她的艺术深刻地记录了她的生活,关于家园、强制迁移、边境、旅行和回忆的主题一次次出现,”艺术家个人网站的

生于穆斯林家庭的印度女性、一生穿梭于不同的地方,这些身份构成了哈什米的艺术。她从伊斯兰宗教装饰艺术、尤其是伊斯兰建筑常见的几何中汲取视觉元素。她将“家”视为一个流动而抽象的空间,超越了物理性或地点。其作品让人想到诸如移动、流散、驱逐等概念。例如,在版画《纸如肌肤》(Paper Like Skin)中,一条黑色细线在白色背景上蔓延,将纸从右下角到左上角分成了两块。线条具有某种地图感,显示出两个空间的界限,或是标记着一场未完成的旅行。

扎里娜·哈什米《纸如肌肤》版画

2011年,印度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哈什米成为4位/组代表印度参展的艺术家之一。2013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了哈什米回顾展“纸如肌肤”。古根海姆亚洲艺术部高级策展人亚历桑德拉·门罗(Alexandra Munroe)在悼念中写道,哈什米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颗炽烈而智慧的灵魂”,在2013年的回顾展中,那些70年代的作品“重新描绘了她的女性主义艺术与具有连续性的极简主义创作”。门罗写道,“家园,这一承载着渴望、失去、界限与不可能的爱的场所,构成了她的创作主题。”(文/钱雪儿)

上海 | 艺术家俞杨

《第猎狗》读书感悟 篇1 这本书的作者正是被誉为“动物小说大王”的沈石溪。原名沈一鸣,1952年生于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赴西双版纳插队,地云南边疆生活了十八年。主要作品有《狼王梦》、《骆驼王子》等,《第七条猎狗》主要讲在一个芭蕉。

绘画与音乐交融,奏响疫情后的新乐章

俞杨

近日,艺术家俞杨(Nisky)同名个展在杜梦堂举行,展览呈现其近两年的20余件作品,其中包括他在疫情期间的创作。

YU Nisky - 2020 Mechanical City - Life

上海|青年艺术家汪一

以绘画呈现旅途中的所见所思

汪一

顾铮《城市表情》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青年艺术家汪一是一位80后,出生于上海,自幼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200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后赴美国,就读于纽约艺术学院绘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策展人梁勤表示,此次展览标题“远山”是一种对于城市俗世生活的远离。是艺术家自己游历山川后将山取来、成全了我们“大隐于市”的文人理想。

汪一《徒步的人》布面油画 2019

汪一《滑冰场》布面油画 2015

上一篇 2022年12月22 23:48
下一篇 2022年12月16 03:36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