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野千鹤子《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日本知名综艺节目《月曜夜未央》介绍过一个祈福之地,在这里,人们不祈求发财,不祈求姻缘,甚至不祈求健康,人们来祈求的是有一个“好的死亡”。什么样的死亡是“好的死亡”呢?第一,无痛;第二,迅速,不拖泥带水

日本知名综艺节目《月曜夜未央》介绍过一个祈福之地,在这里,人们不祈求发财,不祈求姻缘,甚至不祈求健康,人们来祈求的是有一个“好的死亡”。

什么样的死亡是“好的死亡”呢?

第一,无痛;第二,迅速,不拖泥带水,也不拖累别人;第三,死之前还有钱。

这就是我们理想的死亡方式。人到中年,大家都已经有了旁观死亡的第一手经验,都见识过祖、父辈的死亡。不论钱多钱少,权多权少,孩子是否孝顺,他们无一不经历了突然恶化的健康状况,漫长的“虚弱期”失能,依赖于子女和专业人士的长时间照顾。他们开始失智,半夜不睡觉,吵嚷家人和邻居,做出种种让人匪夷所思的行为。他们数次在半夜突然进入“疑似临终”状态,于是家人在凌晨紧急集合,而老人最终却又缓了过来,于是大家回归工作量繁重的照顾日常,同时对老人情况不会变好只会变坏、死亡只是时间问题这一点心照不宣。

《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 春水》《鲁滨孙漂流记》、《童年》(高尔基)、《名人传》(罗曼 罗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什么样的人容易遇上。

经历过这种死亡现场,没有人希望自己有一天成为那个当事人。一方面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能,另一方面是看清了久病对情感、人性底线和财力是多么巨大的考验。子女再怎么孝顺,照顾走向死亡的老人的漫长过程仍然可以把三四个家庭同时拖到崩溃的边缘。良心和道德把子女放在火上烤——一边是自己的健康和家庭,一边是走向死亡的老人,你选哪个?

经历过这种死亡现场,大家也不太想面对自己未来的死亡。不结婚的担心自己“孤独死”,同时还担心父母“老后破产”,照护父母又导致“老后两代破产”,结了婚生了娃的担心自己让娃“两代破产”。

大家都不怕死,怕的是活着面对死亡,所以祈求:如果要死,只求速死,让我两脚一蹬,让别人伤脑筋去吧!

作为一个秉持这样死亡态度的人,我翻开上野千鹤子这本《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时是非常乐呵的,因为上野描述的在自己家中一个人死去的愿景,简直就是本社恐所能想象到的最理想的死亡方式。我读这本书时确实一直在“哈哈哈哈哈哈”,因为这是第一次有人大声地用直怼的方式说出了我不敢讲的话,比如:

养老机构就像是一个监狱……在监狱里,除非你被判处终身监禁,否则你总有一天可以离开,但在养老机构里,除非你死了,否则你别想离开。

我们之所以能够忍受医院,是因为我们坚信自己迟早会出院。可是养老机构不同,一旦进去了,就要到死才能离开。

就算是在医院或者养老机构里,临终期老人也不是一天24小时都有人看着的。工作人员只是每隔几个小时来察看一下而已……小笠原医生把这种情形下的死亡称作“医院内的孤独死”,因为老人们是在监护仪的监护下离世的。

上野千鹤子,当然还有那句残酷的大实话:养老机构其实为了老人的子女的福祉而存在的——把他们从照护老人的艰苦卓绝的日常中解救出来。

如果说我之前是在靠自欺欺人来逃避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尤其是逃避从失能到死亡的漫长而无助的过程的话,那么这本书给了我当头一棒。上野说得很明白,从数据上看,你大概率不会像你所祈愿的那样“短平快”地死去。恰恰相反,怕什么来什么。统计数字告诉你:你会经历漫长的虚弱期,面对失能甚至失智的自己,面对完全依赖他人照顾的窘境,面对去养老机构或独立生活的选择。

[日]上野千鹤子《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那么,到底怎样的死亡是理想的死亡呢?上野在这本书里再一次挑战了社会建构的关于临终的固有认知。

最后一面:其实不必纠结

我们的文化中,理想的死亡必须有家人环绕,并且 “一定要见到最后一面”。但凡没赶上最后一面的,无不因为 “连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而哭哭啼啼。诚然,这是我们继承而来的重要习俗,但,真的有必要吗?

到底是谁更在乎死的时候有没有见证人在场呢?是临终者,还是其亲朋好友?从媒体的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是后者。我将这种心理称为“临终见证情结”。我有一个朋友,长期在家中照顾她的母亲和一个孩子,但她母亲刚好在她外出之时去世了,对此她一直很自责。我觉得她陪护了那么长的时间,哪怕最后咽气的一瞬间没有在场,其实也没什么关系,但她本人一直无法释怀。在那之前,她肯定有很多的时间跟自己的母亲道别,表达感恩之情,没必要非得在最后一刻紧紧依偎在母亲的床前吧。在超级老龄化社会里,死亡是可以预见的,是缓慢到来的。因此,我觉得有机会的话,完全可以先跟临终者告别,表达感谢之情,不一定非要留到最后一刻。

既然如此,“孤独地死去”不一定是凄惨的,而被人围绕着死去也未必就是舒适的:

我曾采访过西条节子女士,她住在“COCO湘南台”(一家集体养老机构)里面。她说有一位癌症晚期患者入住以后,为了避免该患者走的时候是一个人,大家就分组轮流去看护,没想到最后该患者却直言:“请你们偶尔也让我一个人静一静吧。”

“最后一面”到底是一种祝福还是一种创伤?到今天我也常思考这个问题。我看着我的外婆突然进入衰弱期,经历一个月的失能之后滑向死亡。在这个过程中,我每天都看着她越来越不像她自己,越来越僵硬、冰冷,直到成为棺材中那个陌生的样子。我完全不喜欢她的“最后一面”,那时她的样貌和家人记忆中的样子完全不符。在我们的记忆里,她看似温和善良却又精明能干,她会“扮猪吃老虎”,也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我并不希望我的家人朋友看到我的“最后一面”。如果非要见我“最后一面”,不如提前录个视频,视频里我会说说笑笑,那个才是我。

不可避免的“虚弱死”:

代表著作包括《裙子底下的剧场》、《性感女孩大研究》、《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女人的快乐》、《寻找自己的游戏》、《女人游戏》、《资本制与家父长制》、《高龄化社会 : 四十岁开始探讨老年》、《上野千鹤子対谈集。

直面死亡来临前漫长的失能过程

其实,比起死亡,我更害怕失能,害怕自己成为《老后破产》《老后两代破产》《看护杀人》中为人鱼肉、只能逆来顺受的弱势群体。然而,上野再一次说服了我——失能也有尊严。乍一看,我是在追求“有尊严地活着”,但其实我只是矫情和怕麻烦而已。矫情,因为自认为失能的生活不值得过,这是傲慢。怕麻烦,因为不愿意面对失能会带来的一系列困难,懒得规划如何获得和调动资源来克服一连串的困难。

[日]上野千鹤子《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可是,谁说失能的人、依靠别人的工作活着的人,就应该不给别人添麻烦?谁说失能的人、依靠别人的善心活着的人,就不能麻烦别人一下,让自己半夜可以吃个香蕉?为什么失能的人、依靠别人的善心活着的人,就不能理直气壮地麻烦别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一天会失能,都可能有一天需要依赖别人活下去,需要麻烦别人才能活下去。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只要“还活着就好了”,没有人愿意像那些通过鼻饲进食和服药、每天卧床20个小时的老人一样活着。

那么,为什么不建造一个失能者可以理直气壮要求他人的善意和服务的社会呢?要求每一个人照顾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鼓吹这种思路,到底对谁有好处呢?不是你,也不是我,因为我们有一天都有可能会失能;而是那些要取消支援服务,取消善意无偿麻烦别人,从而把照护明码标价,享受剩余价值、推动内卷的人。

一方面,我们都有可能是失能者,区别只是在什么时候、失能多久。另一方面,失能者对人类社会有重要的作用和杰出的贡献,而这种作用和贡献只需要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可以实现:“残障者的在场可以改变我们对于政治社群以及公共生活的制度与结构的看法。换句话说,仅仅在场就是一种参与。”

     《厌女》是日本女作家上野千鹤子的一部著作,书中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书中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语录。1、男人的厌女症,是对他者的歧视和侮辱。因为男人不必。

正因为有失能者,一个社会才被迫展示它的真正面目——一个社会如何对待它最脆弱的个体,它就如何对待所有人。

我们想要的不是一个人人都害怕认知障碍症的社会,而是一个即使患上认知障碍症也能安心生活的社会。……

木之下医生是这么说的:“我们应该以‘将来大家都会患上认知障碍症’为前提,我们不是要迈向一个‘即使患上认知障碍症也不要紧’的社会,而是要迈向一个‘患上认知障碍症以后依然美好’的社会。下一步,我们还要迈向一个‘对认知障碍症胸有成竹’的社会。”

正如针对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那样,一个能让认知障碍症患者舒适生活的社会,对于没有认知障碍症的人来说,肯定也会是一个舒适的社会。

第一,不要逃避,不要躺平。

第二,要改变态度: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要求养老服务和福利,如果得不到,就应该调动一切资源,想一切办法推动社会和个人境遇的改变,努力建立罹患认知障碍的老人也能独立居住、自由生活的社区——在我们失能失智之前。

1、白鸽在天上盘旋着,当时正是一番最好的秋天的阳光,鸽群从天空滑过时,满空中泛着迷人的白光。这些小家伙,居然在见了陌生人之后,产生了表演的欲望,在空中潇洒而优美地展翅、滑翔或做集体性的俯冲、拔高与穿梭。2。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日] 上野千鹤子 著

廖荣发 译

2022年5月出版

上野千鹤子全新重磅力作

直面老龄化社会难题,击退“孤独死”恐慌

日文版上市一年,加印14次,发行24万册

毛丹青 淡豹 力荐

译林出版社微信矩阵

上一篇 2022年12月19 18:13
下一篇 2022年12月17 19:19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