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普拉多(Jean-FrançoisPradeau)《柏拉图与城邦》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古希腊情感系列论文(七)柏拉图论嫉羡(phthonos)吕克·布里松陈宁馨译刘玮校首刊于《普罗提诺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嫉妒”(jealousy)通常被用来翻译古希腊语里的phth

古希腊情感系列论文(七)

柏拉图论嫉羡(phthonos)

吕克·布里松

陈宁馨 译 刘玮 校

首刊于《普罗提诺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嫉妒”(jealousy)通常被用来翻译古希腊语里的phthonos[1]。但phthonos的词源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语在英语或法语中的意思。jealousy或jalousie都来自拉丁语俗语(vulgar Latin)中的zelosus,而zelosus源自晚期拉丁语(late Latin)的zelus,而zelus又源自古希腊语的zêlos。zêlos及其衍生词与复合词可以表达“羡慕”(envy)的意思,在古希腊语中,它们通常都不是贬义词,表达诸如“争竞、对抗、抱负、热烈、热情”之类的价值。而就其现代含义而言,至少在一定的意义上,“羡慕”也可以理解为“渴望享受同他人一样的优势或快乐”。从这个角度看,“羡慕”正是那种挑起怨恨的渴望,它可以转变为忧虑,甚至转变为一种或多或少有侵略性的敌意。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对phthonos的翻译总是在“嫉妒”(jealousy)与“羡慕”(envy)之间摇摆不定。而“嫉羡”(envious jealousy)的语义学范围要大得多,我因此会这样来翻译。这不仅仅是一个翻译的问题,准确理解phthonos的含义让我们进入了另一种文化,在其中促成行动的动机与我们的文化迥然相异,它的社会组织、政治语境,以及价值体系也截然不同。这种不同,可以促使我们衡量自身的独创性,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何种意义上,我们身处其中的文化是一段历史的结果,这段历史原本可能走向另一个方向,并且随着时间变迁。

一、嫉羡的定义

phthonos描述的心灵状态(state of mind)或灵魂性情(disposition of the soul),[2]得到了许多希腊哲学家的关注,尤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学派。[3]

在柏拉图那里,[4]嫉羡一种心灵的状态或灵魂的性情,痛苦与快乐在其中交融。这就是为什么,在《斐莱布》这部通常被归为“伦理学”,并加上“论快乐”的副标题的对话中,柏拉图第一次尝试定义“嫉羡”。[5]

[法]普拉多(Jean-FrançoisPradeau)《柏拉图与城邦》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在《斐莱布》中,柏拉图拒绝将快乐看作一种生成,或者一种纯粹的过程(53c-55c)。快乐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感受(pathos,或“受动”),人们试图将它还原为痛苦的结束(44a-46b)。疾病之后恢复健康、口渴时饮水,都属于痛苦的结束,这这是两个例子:“有些人认为一切快乐都不过是痛苦的结束,我并不同意他们”(51a3-4)。因为,即便先前没有遭受痛苦,人们仍然可以完美地体验快乐,比如听到一段美妙的音乐、发现一个美丽的身体、一段话语、一个思想。这就是为什么,哲学也可以被描述为对这种快乐的追求。

我们先不去考虑中间状态,也就是一种既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的状态(35d8-36c2),这种状态的出现是由于缺乏感受,或是由于疏离感受(后者常见于圣贤与诸神)。我们可以在《斐莱布》中找到在“纯粹的快乐”与“混杂的快乐”之间的区分(50e5-53c2),前者不涉及痛苦,而后者则与痛苦不可分离。纯粹的快乐是由声音、气味以及知识提供的。而混杂的快乐则有许多种,它可以只涉及身体(46b-47b),同时涉及身体与灵魂(33c-36b),或者只涉及灵魂(47c-50e)。

在那些只涉及灵魂的混杂快乐中,我们可以找到“嫉羡”(phthonos),它与愤怒(orgê)[6]、恐惧(phobos)[7]、懊悔(pothos)[8]、悲痛(thrênos)[9]、爱欲(erôs)[10]、以及羡慕(zêlos)。[11]在这些灵魂的性情或心智状态中,痛苦与快乐如影随形,共同构成了悲剧(48a5-6)与喜剧(48a8-10)的动机。

嫉羡是灵魂中的一种痛苦(48b8-9),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属于哪一种痛苦,后文也没有再讨论这个话题。这种痛苦与快乐紧密相连,因为一个嫉羡的人会因身边人的不幸而欢欣(48b11-12)。如果反过来想,我们还会得出结论,嫉羡的人会因为身边人的快乐而沮丧。但是不管是哪一个都少了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因为他人的幸福而沮丧,那么他能感受到怎样的快乐呢?同理,如果一个人正因他人的不幸而欢欣,他又会感受到什么痛苦呢?这样的话,就只能断定,嫉羡要么应被视作一种痛苦,要么被视作快乐,只不过它会随着情况的不同,尤其是随着对象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对话中的论证发生了转向,处理起了喜剧的动机问题,这似乎印证了我们的结论。[12]

喜剧中典型的不幸通常是无知[13]和愚蠢(48c2),它们是产生滑稽效果的根源(48c5)。这种性情可能在三个方面与德尔斐的格言“认识你自己”背道而驰(48c6-d2):财富、身体的性质以及灵魂的性质(48d4-49a9)。喜剧主角可能会认为自己比实际上的更富有、更英俊,甚至在德性上更优越。如果这种错误认识的不幸发生在弱者身上,就会显得滑稽;如果发生在强者身上,则会让人厌恶(49a9-6)。假如遭受不幸的人比他弱小,嫉羡之人就会嘲笑他们(50b1-4);如果遭受不幸的人比他强大,嫉羡之人就会恐惧。当我们取笑朋友的愚蠢时,实际上我们就是在为不幸(49d9-e8)而感到欢欣(49e9-50a1)。但是,笑是一种快乐,而嫉羡则是一种痛苦(50a5-9,48b11-12)。苏格拉底承认自己的论证是片面的,因为这个对嫉羡的分析完全局限在喜剧的语境中,而且即便在这个语境中,他的论证也是有缺陷的。我们并不明白为何嫉羡是一种痛苦(50a5),以及为何与快乐相联系的是其中的笑,而非嫉羡本身(49e9-50a1)。

紧接着,苏格拉底就从喜剧剧场中的嫉羡(paidikos phthonos,49a8),来到了日常生活的剧场。如果因为敌人的不幸而欢欣,这既不属于不义,也不是嫉羡(49d4-5)。但是这种说法,似乎与苏格拉底在《理想国》第一卷中的立场相冲突,在那里他反对这样定义正义:“如果我们要追随先前的答案,苏格拉底,就是把有益的给友人,把有害的给敌人。那么以善对待朋友,以恶对待敌人,就是西蒙尼德所说的正义吗?”(I.332d4-8)。相反,为友人的不幸而感到欢欣就是不义(49d6-7),而这就是嫉羡(50a2-3)。在《礼法》的第五卷中(863e7,869),我们又一次看到嫉羡与不义的这种联系;另外,在《理想国》第九卷中,那位达到不义顶点的僭主,也同时达到了嫉羡的顶点。所以很自然,嫉羡被当作人类灵魂中的僭主(《礼法》IX.863e-864a)。

不过我们只在《定义》(这部著作被冠以柏拉图之名,但实际上是伪作,因为其中杂糅着许多亚里士多德的、斯多亚的要素)中看到了嫉羡的定义:“嫉羡:因为朋友的好事,无论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而痛苦”(416a13)。这个定义虽然在《斐莱布》中还不够显白,但唯有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phthonos这个词在柏拉图其他著作中的各种用法。

这个观点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证实,他对嫉羡做出了一个心理学层面的分析,这一分析与柏拉图有相似之处,但是更为清晰,也更为简单,它始于一个伦理学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理论相合:

义愤(nemesis)是嫉羡(phthonos)与幸灾乐祸(epikhairekakia)之间的中道,这些状态都关乎我们因邻人的运气而感受到的痛苦与快乐;所谓义愤之人(nemesêtikos),就是因为不应得的好运而痛苦,嫉羡之人(phthoneros)则更甚前者,所有的好运都使他痛苦,而幸灾乐祸之人(epikhairekakos)则远远缺乏这种痛苦,他反而感到快乐。(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II.7.1108a35-b6)[14]

亚里士多德显然在影射柏拉图在《斐莱布》中的说法;不过他做了进一步的区分,他将为他人的不幸而快乐称作“幸灾乐祸”,只将为他人的幸运而悲伤称作“嫉羡”。

在这个话题上,斯多亚学派所持立场也十分相似。芝诺(Zeno)如是定义嫉羡:

痛苦(lupê)是一种非理性的收缩。它的类型包括怜悯、嫉羡(phthonos)、羡慕(zêlos)、敌对、沉重、恼怒、沮丧、苦恼、烦乱……嫉羡是一种因他人所拥有、自己没有而起的痛苦。而羡慕(zêlos),则是虽然自己也拥有,但是仍因他人所有而起的痛苦。(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VII.111)

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克里安特斯(Cleanthes)曾写了一本书,就叫《论嫉羡》(Peri phthonerias)。应当注意,犬儒学派(《名哲言行录》VI.5)、昔兰尼学派(《名哲言行录》II.91),以及伊壁鸠鲁学派(《名哲言行录》X.117 ff.)都曾有针对“嫉羡”的责难。

二、嫉羡的对象

在《斐德罗》中,斐德罗在对话伊始提到了吕希阿斯(Lysias)的一篇带有悖论性质的讲辞,苏格拉底为应对这篇讲辞发表了一段演讲,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这第一个演讲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此类对象的清单。这段演讲运用了许多富有修辞性的论证,其目的在于说服一个年轻人,让他去爱不爱他的人,而不是爱他的人,因为爱者对于被爱者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但是,这些论证没有一个讨论了性快感本身,这个问题始终处于背景之中,因为苏格拉底演讲时所遵照的原则,很好地契合了嫉羡的这一定义,即因他人享受好事而感到痛苦:

必然地,受欲望统治的、受快乐奴役的人,会尽可能地将自己的伴侣变成最令自己快乐的样子。对一个病人来说,他会对一切不抗拒他的东西感到快乐;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旗鼓相当的,或者比自己更强的,他就视之为敌人。这就是为什么,爱人往往无法忍受那些旗鼓相当的,或者比自己更强的伴侣,反而锲而不舍地将自己所爱变得更弱,使他们不如自己。(《斐德罗》238e2-239a1)

对于被爱者而言,处于这种心智状态的人宣称是他们的“爱者”,但实际上这些爱者对于自己的被爱者充满嫉羡(phthonerôs),并且给他们造成伤害(blaberôs),因为“爱者”希望被爱者低于和弱于自己。这会对被爱者产生哪些后果呢?

首先,苏格拉底解释了,这样一个“爱者”会如何妨碍所爱之人理性能力的发展(《斐德罗》239a-b)。然后,他转而谈到身体,他并未提及身体上促进或抑制性吸引力的特征,而是谈到在和平和战争时期都会展示出其优越性的强健(239c-d)。接着,他又提到社会关系或家庭关系,这些话题并不必然会被纳入到性竞争的语境(239d),最后,他在“财富”上结束了这一话题(239e-240a)。这段讲辞显然带有悖论色彩,爱者通过与被爱的关系得到的快乐,并不仅仅在于性的方面,而是在根本上根植于被爱者所处的次于爱者的状态,在知识、身体的强健、社会与家庭关系以及财富方面均是如此,这些就是嫉羡涉及到的方面(241c,243c)。

在《斐德罗》中,嫉羡并不表现为寻求性满足的情敌之间的关系,[15]而是在诸多领域追求优越感。而在《会饮》中,嫉羡是在性的层面上得到表现的:

苏格拉底:阿伽通,我求你在这个人(阿尔喀比亚德)面前保护我!你无法想象与他相爱的样子;从见面第一刻起,他就意识到了我对他的感受,他再不准许我同其他人说只言片语——我是说,对于有魅力的人,我甚至不能多看一眼,否则他立刻就妒火中烧(zêlotupôn me kai phthonôn)。他大吼大叫、恐吓我,几乎就要扇我耳光!求你了,试着制服他。或许,你能不能让他原谅我?要是你做不到,如果他变得狂暴,你能不能保护我?他汹涌的激情吓坏我了!(《会饮》213c6-d6)

接下来的对话,也就是阿尔西比亚德对苏格拉底的赞美,将会凸显出这一点,他为了苏格拉底而嫉羡阿伽通。

嫉羡之人会因为他人拥有清单上的好东西而沮丧,也会因为其他人失去这些而欢欣,在柏拉图的其他作品中,我们也能找到这份清单。

(一)财富

[法]普拉多(Jean-FrançoisPradeau)《柏拉图与城邦》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一个既不存在财富,亦不存在贫穷的共同体通常将产生最好的品格,因为对于暴力、犯罪的倾向,以及羡慕与嫉羡(zêloi kai phthonoi)的情感,压根不会产生。(《礼法》III.679b7-c2)

这种消极的提法是对一种在城邦出现之前的人性状态而言的;事实上,涉及财富的嫉妒,似乎是仅限于财富之作为经济、社会及政治之优越性的一种标识而言的。

(二)荣誉

事实上,嫉羡最终是指荣誉(timê);在这个语境中,嫉羡可以被解释为灵魂受灵魂意气的部分(spirited part)主导,它逃脱了理智的掌控:

那么关于血气部分(to thumoeides)呢?相同的事情不是会发生在满足它的人身上吗?他对荣誉的爱不是会使他充满嫉羡吗(phthonoi dia philotimian),他对胜利的爱难道不会使他狂暴吗,如此一来,他难道不就要不经计算、毫无理智(aneu logismou te kai nou)地追求满足愤怒、荣誉和胜利的欲求吗?(《理想国》IX.586c7-d2)

对荣誉的追求本身并不是恶的,因为希腊社会的一切都建基在竞争(agôn)之上。唯有当逃脱了理性的掌控之后,它才变为恶的,也即转变为嫉羡。但是荣誉是什么呢?正如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所说的,在最原初的意义上,荣誉是“根据某个个人的尊严或地位,分享给他荣誉以及有利的物质条件。”[16]这个定义预设了一种社会背景,在其中优越性与个体价值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个体的价值证成了对物质优越性的诉求,而物质上的优越性反过来又可以衡量个体的价值。简单地说,激起嫉羡的并不完全是优越性本身,而是作为个体价值之标识的优越性。

(三)知识与德性

不过,一旦竞争的对象变为知识与德性,嫉羡就不存在了,即便是不能分享也没关系(《礼法》V.730e-731b)。关于德性的竞争一定存在,但是这种竞争并不涉及嫉羡或中伤。在且仅在这种情况下,对好人的赞美不会引发嫉羡。此外,这也是为什么,雅典客人在《礼法》第七卷构想了一则法律,规定诗人应当去赞美那些配享赞美的公民:

下一条法律,应当在没有嫉羡(aneu phthonôn)的情况下接纳它:对于那些去世的公民,如果他们凭借身体之强健或人格之力量,而获得瞩目而重要的成就,或者那些终其一生都遵循法律的公民,应该被当作我们颂词的适宜对象。(《礼法》VII.801e6-10)

这个段落并不好理解,但是它很可能影射了审计官(Scrutineers,euthunoi)[17]的葬礼,他们是太阳与阿波罗神的祭司,并且监督所有其他官员。

讨论了嫉羡的对象之后,一个结论逐渐浮现:所有这些好东西——财富、荣誉、知识以及德性,都不是因其自身而被追求的,而是因为它们标识了拥有之人的优越性。当我们讨论嫉羡之所在时,这一结论将带来重要的后果。

三、嫉羡之所在

对于这个问题,柏拉图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答案:在灵魂之中。但是,在他看来,人类灵魂有三个不同的部分,它们分别指向不同的对象,拥有不同的功能。[18]换个角度来看,这三个部分实际上可以合并为两个:追求知识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后者又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富于攻击性的部分,即追求荣誉的意气部分(thumos),另一个则是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部分(epithumia)。

我们可以立刻排除理性的部分,因为它不可能感受到嫉羡。由于嫉羡会带来混合着痛苦的快乐,我们可能会想当然地将它放置在欲望的部分。但是,就财富与爱而言,嫉羡并不关于性欢愉,而是关于优越感。在知识与德性方面也是如此:只有当知识与德性发挥确认优越的功能时,嫉羡之人才会关注它们。因此,嫉羡应当是在意气的部分之中,正如上文所引的《理想国》的段落表明的那样(IX.586c7-d2)。

换言之,嫉羡可以被解释为,理性对意气部分疏于控制;因他人的幸福而沮丧,因朋友的不幸而欢欣,这两种状态分别对应着欲望部分经历的痛苦与快乐。因此,嫉羡应当被视作一种灵魂的不义,因为它摧毁了理智在灵魂中的主导权,而一旦僭主当权,共同的生活就是不可能的。这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下一个问题:谁会嫉羡?

四、谁会嫉羡?

嫉羡与不义之间的联系一旦确立,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城邦之中僭主的嫉羡最为明显,而哲学家最不明显,那么哪些人容易嫉羡,哪些人不容易嫉妒呢?

(一)诸神

对柏拉图而言,诸神不可能嫉羡(《斐德若》244a)。这是根据《理想国》III.379a-380c的原则得出的结论:神是好的,因此不会做恶。由于嫉羡是一种不义和恶,因此任何神都不会嫉羡其他神,也不会嫉羡凡人。

但是在希腊传统中,诸神互相嫉羡,[19]甚至还嫉羡人类,因为他们无法容忍人的美丽、幸福,或者他们的财富,这些可能威胁到神的优势地位,尽管人类并不像诸神,他们是有死的。许多伟大的悲剧作家都会提到嫉羡这个主题。[20]不过,希罗多德(Herodotus)对这种情感的分析最为精微。在希罗多德看来,与一种正义的、复仇的神的概念同时存在的,还有另一种不那么高尚的神的概念:嫉妒的、不能容忍人类繁荣幸福的神的概念。梭伦(Solon)曾对吕底亚最后的国王克罗伊索斯(Croesus)说道:“克罗伊索斯,诸神充满了嫉羡(to theion pan eon pthoneron),他们乐于愚弄我们的命运…… ”(《历史》I.32)。曾经接待过梭伦的埃及最后一位国王阿玛西斯(Amasis)在写给萨摩斯(Samos)岛的掌权者波吕克拉底(Polycrates)的信中说道:“听闻友人与同盟正欣欣向荣,本是令人快乐的,但是你伟大的繁荣却不能令我欢欣,因为我知道诸神是嫉羡的(to theion esti phthoneron)”(III.40)。薛西斯(Xerxes)年长的叔叔、睿智的阿塔巴内斯(Artabanes)看到波斯的舰队覆盖了达达尼尔海峡,军队遍布阿卑多斯(Abydus)的海岸与平原,他开始悲叹人生的短暂,对薛西斯说:

灾祸降临我们,疾病缠扰侵袭我们,令短暂的生命显得冗长。所以,死亡,透过生命之悲惨,成为我们族类最为温柔的庇护:而神虽然给了我们在快乐时光享受的滋味,但是在他的这个礼物中就能看到他的嫉羡(ho de theos… phthoneros),就像在时间中每个人都能看到的那样。(VII.46)

如果必然转瞬即逝的人类繁盛能够稳定就好了。然而,克罗伊索斯失去了王位与财富;波吕克拉底落入了奥罗伊特斯(Oroites)总督的陷阱,晚节不保(III.122-126);而薛西斯的大军也被希腊人击溃。对通常的希腊人来说,神的社会与人类社会一样被嫉羡困扰:诸神彼此嫉羡,也嫉羡人类。

柏拉图挑战了这种传统的意象。这样他就摧毁了传统神话,并打开了后世“神学”的大门,这是一种理性、系统、前后一致(也与伦理学保持一致)的对一切关乎神圣之事的研究。因为嫉羡是传统神话从中汲取养分的一个源头。

柏拉图的观点很好理解:诸神是好的,所以即便其优势为他者分享,甚至因为他者(他们或者与诸神平等或者低于诸神)而失去这些优势,神也不会因此而感到忧虑。我们也应该按照这种方式去理解蒂迈欧关于工匠神(Demiurge)塑造可感世界的故事:

那么,这整个生成的宇宙的创造者为什么要创造它呢?让我们来说说原因:他是好的,因而不会因任何事情而嫉羡(phthonos)。由于他不会嫉羡,他就希望所有事物都尽其所能地与他自己相似。(《蒂迈欧》29d7-e2)

简而言之,正是由于世界的创造者没有嫉羡,我们的世界才得以生成,它因此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同时它也不会毁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世界虽然其本质并不是不可毁灭的,但是它在事实上却不会毁灭(《蒂迈欧》41a-d)。同样,盖亚(大地)也毫不嫉羡地泽被着万物(《美涅克塞努》238a)。在这一点上,柏拉图又一次彻底地背离了传统。

(二)人类

《斐莱布》(47d-50e)中的长篇分析表明,嫉羡是人类灵魂进入身体后就有的特点。柏拉图援引了希罗多德的看法:“打一开始起,人类就天然地是嫉羡的(phthonos de archêthen emphuetai anthrôpoi)”(III.80);修昔底德(Thucydides)也持同样的看法(《伯罗奔尼撒战争》III.43.1)。但是,对柏拉图而言,有两种人可以免于嫉羡,一个高于另一个低于通常的人类状况,他们分别是哲学家(他们接近诸神)和野蛮人(他们接近动物)。这两种人既不会嫉羡,也不会成为嫉羡的对象。[21]此外,哲学家的理想就是与神相似(homoiôsis theôi,《蒂迈欧》89d-90d)。因此,哲学家既然希望与神相似,就应当和神一样免于嫉羡(《理想国》IV.500b-c)。

这一点对哲学家与弟子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和《斐德罗》中的“爱者”不同,哲学家如果为爱欲(Eros)带来的疯狂所倾倒,他们所寻求的并非肉体之美,而是那种不易之美。柏拉图在《斐德罗》与《会饮》中谈及爱欲时,[22]完全是在男同性恋的语境下讨论的。[23]这种被置于爱欲旗帜之下的同性恋关系是不对称的(成年男子与还没有长全胡子的青年),本质上具有暂时性,从古希腊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它在教育中占据特殊地位。在文艺学习或者体育运动中,年长的一方将知识与价值传递给年轻的情人,以便后者从孩子的身份过渡到成人。这种经过制度化赋予爱欲“新手指南”的功能,正是柏拉图想要处理与转化的对象,他不再将它与文艺和体育教育联系,而是与哲学沉思联系起来。然而,爱欲一方面保障了同性恋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社会在文化与社会性上得以存续;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婚姻保障了公民共同体在肉体上的存续。在我看来,正是爱欲的后一个作用解释了柏拉图为什么会谴责同性恋。

在《斐德罗》中,苏格拉底将哲学比作爱欲的疯狂,它渴求的对象不再是可感之美,而是理智之美,前者不过是后者的影像。苏格拉底所描述的那种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实际上应当是一位想要收徒的教师,与一个渴望知识之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被爱者的可感之美,爱者可以感觉到他从前观看过的对象——美本身(《斐德罗》254b-255a)。他要吸引所爱之人,并非通过将后者转向他自己,而是要通过对话,将被爱者转向美本身,在其灵魂转世为人之前,被爱者也曾经观看过这一对象。嫉羡在这种关系种毫无存身之地,因为爱者与被爱者共同进行同一个观看:“面对那个男孩,他们没有任何嫉羡(ou phthonôi),没有任何缺乏慷慨的心胸狭窄(oud’ aneleutheroi dusmeneiai),而是尽其所能,将他变得与他们自己、他们所忠心于的诸神相似”(《斐德罗》253b7-c2)。

到这里,我们有一个完整的循环:学生要模仿老师,老师要模仿诸神,而诸神没有嫉羡。柏拉图将爱欲之狂热,从可感世界转化到了理智世界,这样一来,他就借哲学摧毁了悲剧与喜剧:爱欲之狂热并非对可感之美的享受,而是对理智之美的沉思,前者不过是后者的影像(《理想国》IV.500b-c)。哲学家没有嫉羡,因此他们也不会在别人身上引发嫉羡(《理想国》IV.500a)。

在这个语境中,僭主作为哲学家的对立面,[24]就成为了嫉羡的化身:

我们可以将先前提到的那些全都归于这个人,他不可避免地嫉羡(phthonerôi)、不可信的(apistôi)、不义的(adikôi)、众叛亲离的(aphilôi),不虔诚的(anosilôi),他是所有邪恶(pasês kakias)的主人和孕育者,而他的统治使得这一切变本加厉。而由于这些邪恶,他又极端不幸,也不断将周围的人变得和他一样不幸。(《理想国》X.580a1-7)

《理想国》的整个第八卷,都可以从嫉羡力量的提升这个角度来理解。[25]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不义至极的僭主会被认为是一个充满嫉羡的人、最不幸的人(《理想国》IX.579b-c,586c)。另一方面,由嫉羡引起的不义,被认为是人灵魂中的僭主(《礼法》IX.863e)。

如果说通过践行哲学,人可以从“上方”逃离嫉羡;他也可以从“下方”逃离嫉羡。在大洪水发生之后,[26]出现的那种原始的人性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简单地说,如果这些原始人不嫉妒,原因显然在于他们生活的社会尚存大片空白,尤其是在个人财产方面的空白;也因为原始人与野兽相似,不过悖谬的是,这些原始人可能比当下的人们更接近诸神。

五、嫉羡之恶

虽然嫉羡总是展现出同样的本质特性,但是由于对象不同,它产生的效果也会因为嫉羡之人的力量的强弱而大不相同。如果出现在一个弱小之人身上,那么嫉羡就是滑稽的:这就是喜剧利用的那种嫉羡(《斐莱布》49d-e)。如果出现在强大的人身上,那么嫉羡就是可憎的:这就是悲剧的驱动力(50a-b)。但是,无论悲剧还是喜剧,都不过是现实的影像:它们只是映射现实生活(50b),而在现实生活中,嫉羡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显而易见,一旦嫉羡变的“可憎”,那么此时它是最能引起混乱的,无论它关乎什么(财富、荣誉或知识),都会带来灾难(偷盗、暴力、谋杀、内战、无知)。总之,嫉羡是坏的和不义行动的源头之一。[27]

(一)偷盗与暴力:财富

嫉羡的第一种形式解释了偷盗与暴力:

当有人因为偷盗与暴力伤害其他人,并且伤害很严重时,他对受害者的赔偿也应该很多,如果不严重,赔偿就相对较少。基本原则应当是,赔偿的总量与造成的伤害成比例,这样一来,损失就可以被弥补。另外,每个罪犯还要接受额外的、与其罪行相符的刑罚,以督促他改过自新。因此,如果有人受他人愚蠢的引导而做错事,因为年轻而受到教唆,或其他此类原因,那么他受的处罚应当轻一些;但是,如果他的罪行是由于自己的愚蠢,或者是因为其无法控制自己对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比如陷入懦弱与恐惧,或者某种深层的嫉羡、欲望、愤怒,那么他就应当受到更重的处罚。(《礼法》XII.933e6-934a6)

这种嫉羡同时也是公民同胞之间,尤其是邻居之间的许多争执的源头(《礼法》VIII.844c)。

(二)有预谋的激情谋杀:荣誉

据雅典访客的说法,荣誉方面的嫉羡解释了有预谋的激情谋杀:

其次,富有野心的灵魂状态(philotimou psukhês hexis)滋长嫉羡(phthonos entiktousa),它们是非常危险的伙伴,不仅仅对于那些切实感到嫉妒的人而言(tôi kektêmenôi ton phthonon),而且对于他最好的公民同胞们而言也潜在地有害。(《礼法》IX.870c)

“他最好的公民同胞”这种说法,使人不禁联想,雅典访客所指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谋杀,可能还意指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

不过,对柏拉图而言,嫉羡的第三种形式才是最严重的,因为它以否定的方式与对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德性和智慧)相关。在《申辩》中,苏格拉底说,他的死刑判决是雅典人对他的嫉羡导致的(《申辩》18d,28a)。苏格拉底意图让雅典人意识到自己无知,而且在德性和智慧方面有所不足,这很快将他自己置于同胞们的敌意之中,最后他们将苏格拉底判处死刑,因为他们无法接受在德性与智慧方面存在比他们更优越的人。

《欧叙弗伦》中有一个段落(3c-d),很好地描述了这种情形。欧叙弗伦是一位占卜师,在公元前五世纪末的雅典,他似乎享有盛名(《克拉底鲁》391d)。他既有神凭附,也对宗教事务十分了解,他自称拥有关于神圣之事的知识,并且在每一个场合都自告奋勇地解读诸神的意志。他总是毫不推辞地为私人或公民大会预测未来,但是人们总是不相信他,也对他缺乏敬意。欧叙弗伦认为雅典人不信任他,是由于嫉羡;而在苏格拉底刚刚受到“不虔诚”的指控之后不久,游叙弗伦也被安上了同样的罪名。

(三)信息的截留

在诸德性之中,知识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嫉羡总是要为信息(不管是真实的信息还是宣称的信息)的截留负责。掌握信息的人拒绝将信息传递出去,可能出于两种原因:第一,他担心这会将他的优势与他人共享,甚至担心别人会因此比他更智慧;[28]第二,他害怕这会在对话者中引起嫉羡。在苏格拉底看来,正是这种恐惧,使得智者们总是将自己的技艺掩藏在各种遮蔽之下(《普罗塔戈拉》316d-e)。根据苏格拉底在《理想国》第五卷的说法,想要学习的人需要如是接近那些拥有知识的人:

那么,想想看我们会对他说什么。我们不会这样向他提问吗?首先,我们会告诉他,没有人会因为他所拥有的知识而嫉妒他(oudeis autôi phthonos);此外,了解到他确实知道一些事情令我们欣喜。(《理想国》V.476e4-6)

在对话中双方都不应该表现出任嫉羡:

高尔吉亚,我想你和我一样,都经历了许多的讨论,你应该发现它们都有这样的特点:对参与者来说,共同定义他们要讨论的东西,从而通过彼此学习也教会彼此之后,得出这场讨论的结论,这一点也不简单。反而,一旦他们争论某些观点,一方指出另一方不对或不够清晰,他们就会恼火,每一方都认为对方的说法是出于嫉羡。(《高尔吉亚》457c4-d4)

事实正是如此,在辩驳(elenchus)中尤其如此。[29]谈话者必须接受,他的回答者或许会持批判的立场,但前者不应认为后者这么做是出于嫉羡(《礼法》I.635b,II.664a-b)。而至于回应者,他也必须真诚地避免嫉妒谈话者(《第七封信》344b ff.)。

因此,嫉羡与教育是不相容的,嫉羡使得信息的传递变为不可能,这非常糟糕,因为嫉羡催生无知,而无知又是所有恶的根源。唯有共享知识才可能有效地对抗恶。具体而言,这种观点解释了柏拉图对话中频频出现的一个要求,这个要求来自苏格拉底,它要求拥有理智能力的人服务于他人,这样其他人才能发现真理(《美诺》71d)。

六、结论

柏拉图完全颠覆了古希腊的传统价值。[30]在这个传统中,诸神的社会也不免受到嫉羡之苦,与人类社会并无二致。作为一种自然的、内在的情感,嫉羡是喜剧或悲剧的动力,或者是荒诞的,或者是可憎的。正如悲喜剧所映射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之中,嫉羡也是历史最阴暗面的动力:国家之间的战争、内战、谋杀、暴力、偷盗,以及各种冲突。

柏拉图通过谴责嫉羡杀死了神话,他用神学取而代之,而后者应当被看作是关于神圣之物的理性话语。他用哲学取代了悲喜剧,尤其是悲剧,在哲学之中,知识取代了那种引发滑稽的无知,而爱欲也完全导向知识。他拒斥那种以嫉羡为原动力的历史,那种以诸神的嫉羡来作为人类悲剧命运缘由的历史,那种因人类之间的嫉羡而引发对外或对内战争、谋杀、各种争斗与偷盗的历史;柏拉图甚至诉诸宇宙的存在、它的善与美,来说明这一点。对柏拉图而言,拒斥嫉羡,表达了他想要在诸神(包括宇宙)与人(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之间建立一种崭新关系的意图。在这个语境下,竞争(agôn)这个在古希腊文化中扮演着尤为重要角色的概念被抽离了,或许唯有在德性的领域中是个例外。[31]

注释

[1]这种译法会让人觉得,phthonos专属于恋爱关系的语境,两个人彼此竞争,或者与第三个人相冲突,就像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描写的。

[4]下面的讨论参见H. J. Mills,“Phthonos and its Related Pathe in Plato and Aristotle,” Phronesis,vol. 30 (1985),pp. 1-12。

[5]关于《斐莱布》,请参阅S. Delcomminette,Le Philèbe de Platon,Leiden: Brill,2006。

[法]普拉多(Jean-FrançoisPradeau)《柏拉图与城邦》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6]参见《斐莱布》47e5-48a2引用的《伊利亚特》XVIII.107-111。

[7]亚里士多德:《修辞学》II.5,《尼各马可伦理学》III.5a5,1382a21。

[8]对过去幸福充满痛苦的回忆。

[9]即便是悲痛和哀悼中也不是全然没有一点快乐:人们因为逝者不复存在而感到悲痛,同时因为想起逝者生前的快乐,甚至通过想象逝者生前的模样及其所做之事,而感到一些快乐。因此,荷马说得没错:“他就是这样说的,他的言词让所有人落泪和哀恸”(《伊利亚特》XXIII.108;《奥德赛》IV.183;亚里士多德:《修辞学》I.11.1370 b25-30)。

[10]这是关于爱人们的:他们通过不断地谈论被爱者、画出被爱者的样子、为被爱者写下点什么,以此来获得快乐,他们可以通过这些回忆的手段唤醒自己的记忆,近乎直接感受到爱。这是爱的起点:一个人不仅仅因为爱人在场而快乐,当其所爱不在场时,能通过回忆感到快乐。如果有人因为他人的不在场而悲伤,那么此人就真的恋爱了(亚里士多德:《修辞学》I.2.1370b18-25)。[11]《斐莱布》47e1-3。

[12]M.-A. Gavray,“Pourquoi rire ?,” Plato's Philebus,2010,pp. 158-162。关于悲剧动机的分析,参见《理想国》X.603e-605c。

[13]我遵从最好的抄本,认为此处的文本应该是anoia(无知)。

[14]另参见《欧德谟伦理学》II.1221a38-b1,III.1233b8-26。我们可以在《论题篇》中读到(II.2.109b35):“如果嫉羡是由于那些行为端正之人显见的成功而引起的痛苦,那么显然,好人是不嫉羡的”(《论题篇》II.2.109b35)。《修辞学》(II.9.1385b13-15)则从怜悯的角度来考虑嫉羡,将其视作看见他人的幸运时所体验的痛苦感受。

[15]参见伪柏拉图的作品《情敌》。

[16]Émile Benveniste,Le vocabulaire des institutions indo-européennes,II. Pouvoir,droit,religion,Paris: Minuit,1969,p. 51.

[17]L. Brisson,“Les funérailles des vérificateurs (euthunoí) dans les Lois. Une lecture commentée de Lois XIII 945c-948b,” Ktèma vol. 30 (2005),pp. 189-196.

[18]关于这个问题的当代论战,可参见R. Barney,T. Brenna and Ch. Brisstain eds.,Plato and the Divided Self,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19]没有神会因为觊觎其他神的优势而展示出敌意。这就是为什么,在《克里提亚》的开篇,柏拉图提到伟大的诸神对可感世界之分配——尤其是将雅典分配给雅典娜,他写道,这种这种划分是在正义中进行的,而非在争吵中(《克里提亚》109b)。phthonos一词没有出现在这个段落里,但是很显然,柏拉图在这里强调的正是诸神之间没有嫉羡。他在这里反对传统,因为在传统之中,有很多关于波塞冬与雅典娜因为雅典的归属问题而争执的说法。

[20]埃斯库罗斯:《波斯人》(Persai)362;索福克勒斯:《菲罗克忒忒斯》(Philoctetes)776;欧里庇得斯:《阿尔刻缇丝》(Alcestis)1135;品达:《伊斯特墨颂歌》(Isthmian)7.39。凡人的城邦甫一建立,诸神便决定要选出一个,或者几个冠上自己的名字。可总是发生两三位神选中同一个城邦的情况,这就挑起了他们之间的冲突,于是他们就请其他神,甚至凡人,来进行裁决;雅典当时就经历了这种情况。波塞冬瞩意雅典,他让喷薄的海水冲进卫城由此占据了雅典;根据泡塞尼阿斯(Pausanias)的记载,那股海水就是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ion)内的一口咸水井。不久后雅典娜登场了,她召唤了塞克洛普斯(Cecrops),雅典的第一位王,让他亲眼目睹自己的神奇举动。她栽下了一棵橄榄树,直到公元二世纪的潘得洛希恩(Pandorosion)还纪录了此事。然后,女神便宣称自己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这场争斗就这样开始了,一直吵到宙斯这位裁判面前,另一种传统说是塞克洛普斯与克拉诺斯(Cranaus)作为裁判,还有一种说法是由奥林匹亚诸神来裁决。无论如何,最终的裁决是雅典娜胜出,因为塞克洛普斯证明了,她是第一个在卫城的岩石栽种橄榄树的。波塞冬大为光火,便用洪水吞没了艾留西斯(Eleusis)的平原。这就是柏拉图在《克里提亚》开篇反对的那个神话。

[21]普鲁塔克有一篇作品(兰普里亚斯[Lamprias)目录没有收录,但是它在普拉努底亚[Planudian]的著作集中编号为47]题为《论嫉羡与论恨》(Peri phthonou kai misous,《道德论集》536e-538e]。在其中他解释了嫉羡在动物之间并不存在,人类也不会对它们产生这种情感。

[22]在这里,我想到了卡拉莫的说法,参见Claude Calame,L’Eros dans la Grèce antique,Paris: Belin,1996,尤其是pp. 201-217。

[23]关于这个问题,参见Luc Brisson,“Agathon,Pausanias,and Diotima in Plato&39;s Symposium: Issues,Interpretation and Reception,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Hellenic Studies,2006,pp. 229-251。

[24]G. Heintzeler,Das Bild des Tyrannen bei Platon(图宾根大学博士论文)1927.

[25]关于《理想国》第八卷以及《礼法》第三、四卷的讨论,参见H. Ryffel,Metabole politeion,Bern: Haupt,1949。

[26]参见《礼法》III.679b-c。

[27]关于这个问题参见John Cooper,“Plato’s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s,” History of Philosophy Quarterly vol. 1 (1984),p. 3-21;Jean-François Pradeau,“L’âme et la moelle. Les conditions psychiques et physiologiques de l’anthropologie dans le Timée de Platon,” Archives de Philosophie,vol. 61 (1998),p. 489-518。

[28]《理想国》I.338a,VIII.528a ;《申辩》33a;《美诺》71d ;《高尔吉亚》489a;《普罗塔戈拉》320c;《伊翁》530d ;《泰阿泰德》169c;《智者》217a-b ;《拉克斯》200b;《斐多》61d;《蒂迈欧》23a;《礼法》I.641d。

[29]参见G. Vlastos,“The Socratic Elenchus: Method is All,” in Vlastos,Socratic Studies,ed. M. Burnyea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0]Henri Joly,Le renversement platonicien,Paris: Vrin,1974,这本书的中心观点就是如此。

[31]关于耻感文明与罪感文明之区分,请参阅E.R. Dodds,The Greeks and Irrational,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1;另请见R. Benedict,The Chrysanthmum and the Sword: Patterns of Japanese Culture,Cambridge: The Riverside press,1946。

© 版权

上一篇 2022年12月18 07:31
下一篇 2022年12月19 04:51

相关推荐

  • 佛怎么组词,佛像组词对吗

    第1课燕(yàn):燕子燕麦燕窝劳燕分飞聚(jù):聚集聚拢团聚聚精会神增(zēnɡ):增加增添增高蓬荜生辉掠(lüè):掠过掠夺掠取抢掠稻(dào):稻谷稻米稻田尖(jiān):尖叫刀尖顶尖风口浪尖

    2023年01月11 202
  • 黄字康熙字典多少画

    一、文字演变二、姓氏读音拼音:huáng注音:ㄏㄨㄤˊ繁体字:黃汉字结构:上中下结构造字法:黄简体部首:黄五笔86:AMWU五笔98:AMWUUniCode:U+9EC4四角号码:44806仓颉:TL

    2023年04月03 243
  • 汉字是谁造的,中国汉字的来历简介

    最早提到仓颉的文献,只说他是个“好书者”,是轩辕黄帝的左右史;也有如曹植、蔡邕、索靖所说仓颉是帝王身份的,但这个说法并未得到广泛认同。他之所以被称为“造字圣人”,应和他史官(或称“巫”)的身份有关。那

    2023年05月01 232
  • 1998年一元硬币值多少钱,98年硬币值12万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收藏硬币,98年硬币值12万,因为收藏硬币不仅投入低而且回报率高,收藏者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为此一时间硬币市场异常地火爆,今天小编要和大家探讨的就是1998年1元牡丹币,看看这枚硬

    2023年03月31 286
  • 怎样作诗,简单自创小诗

    □杨若涵(重庆大学)“九歌”是一个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由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研发。通过这个系统,简单自创小诗,用户不仅可以生成绝句、律诗、藏头诗、词等作品,还能实现对诗歌的风格控

    2023年01月02 295
  • 小说封面怎么做,小说封面生成

    书籍的开本是指在书籍裁切成光本后,整本书宽度和高度构成的幅面占全张纸的几分之一,小说封面生成,比如说书籍常见开本是16开、32开,并根据全张纸的尺寸,分为正度(787×1092)和大度(889×119

    2023年05月19 242
  • [美]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如果从那时算起,汉译名著已经走过百年。百余年来,凡在世界学术史上有反响、有定评,在某一学科称得上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均通过汉译名著传入我们的知识谱系,一个

    2022年12月22 211
  • 和田玉怎样鉴别,假和田玉图片

    和田玉雕:风雪夜归人1:看玉器的材料。材料是玉器收藏的首要前提,优质玉材对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目前通常的价格,同等级别的籽玉是山料的6--8倍。在市场或网上,更常见以无皮之山料或俄料,充和田籽料出售。

    2022年12月31 292
  • [日]多利安助川《铜锣烧也有春天》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今日书单:(详情请向下阅读)——————————二十七、《山茶文具店》二十八、《狮子之家的点心日》二十九、《永恒的庭院》1、作者简介:吴承恩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

    2022年12月18 241
  •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扫眉才子典故

    踏莎行·月华如水【清】纳兰性德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企业回法穆兰,名士,尊达手表维修服务热线:400-185-6077,江苏省手表维修服务地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汉中路1号新街口国际金融中心

    2023年04月06 286
  • [日]筒井俊彦《伊斯兰教思想历程》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今天是四月的第一天,也是春季档的开始,按照原计划,很多电视台考虑到东京奥运会期间用户的收视习惯,砸重金、请演员打造了史上最豪华的春季档日剧,接下来的三个月,你会看到堺雅人、木村拓哉、石原里美、筱原凉子

    2022年12月19 301
  • 康熙字典多少字,清朝康熙字典共收字多少个

    此前,在中国西南多家高校的共同努力下,规范和通用彝文的数字化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而上海大学携手合合信息推进的古彝文数字化项目,更侧重于对原生态彝文识别的攻坚克难。项目将根据上海大学古彝文研究员设计的四

    2023年02月28 229
  • 为什么叫黄瓜不叫绿瓜,黄瓜为什么不叫绿瓜段子

    瓜果蔬菜,以黄瓜最受大家欢迎。每年到了夏天,一道可口凉爽的凉拌黄瓜总能获得大家的赞赏。大家已经习惯将它叫成黄瓜,有没有想过这玩意儿明明外表是绿色的,为什么常年都被叫黄瓜,而不是绿瓜?黄瓜一开始就不是中

    2023年04月23 21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