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威廉·戴蒙《目标感》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对未来迷茫、缺乏规划与人生目标是当代年轻人的通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对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有着深厚研究,他认为真正没有目标的孩子只是少数,但急功近利的家庭与校园环境,正在逐步消解孩

对未来迷茫、缺乏规划与人生目标是当代年轻人的通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对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有着深厚研究,他认为真正没有目标的孩子只是少数,但急功近利的家庭与校园环境,正在逐步消解孩子们的目标感。针对这一现象,威廉教授认为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引导者,高度参与到孩子的兴趣发展中来,他也分享了4种方法帮助解决儿童“空心病”。

近日,求职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开播了。在众多求职者中,有两位让球球难忘。

一位是贺鑫磊。看到她已经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官便问了她关于职业的看法。

“如果拿到offer会不去公务员?”

“我自己也很纠结。”

“纠结公务员还是律师,这里面你父母的意见占多大比例呢?”

“百分之六十。”

贺鑫磊

另一位是王骁,他在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时,条理清晰,动机很强。

“对国际法、国际海洋法的兴趣是怎么培养起来的?”

“大四的时候遇到南海仲裁,当时法律界许多学者都在讨论这个话题,我就以此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在写论文时更深入探索了这个方向,也更坚定了职业目标。”

“大四的时候遇到南海仲裁,当时法律界许多学者都在讨论这个话题,我就以此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在写论文时更深入探索了这个方向,也更坚定了职业目标。”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系教授威廉·戴蒙著写的《目标感》一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被人们羡慕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到生活的无趣。他们总觉得没意思,做什么事都没劲儿,甚。

“为精进专业做了哪些努力?”

“本科毕业后,就从事学习国际海洋公法,参与国际法的实践。”

“长期规划是什么?”

“把中国在国际的法律实力打造得更强。”

王骁

其实,这种“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状态在求职者中并不少见。此前,大学生因为没有人生目标,而导致“空心病”的新闻也引发关注,许多学子学业尚未完成,身体与精神却已是负担累累。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是当今世界研究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究其原因,威廉·戴蒙认为,是因为这些孩子没有人生目标。这个原因说起来简单,但症结往往在青春期就存在了。

威廉·戴蒙

没有目标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他们自己对此有什么感悟,又有什么希望吗?什么样的目标可以激励这些年轻人?学校和家长又该做些什么呢?

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威廉·戴蒙将自己30年实验研究获得的见解都写进了《目标感》一书里。

谁茁壮成长

谁又未走上人生正轨

苏格兰史学家、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写道:“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像是一艘船没有舵。”

威廉·戴蒙曾在教师培训班遇到这样一个学员:他是医生,年仅30岁就已成为美国东南部复杂外科心脏手术顶级专家,找他问诊的人排起了长队,可他却对工作厌恶到早上不想起床。

就连中年人也会受到没有目标的困扰,那么青少年的情况如何呢?威廉·戴蒙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将青少年分为了四类:

· 疏离者(25%)

· 空想者(25%)

· 浅尝辄止者(31%)

[美]威廉·戴蒙《目标感》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 目标明确者(20%)

1. 疏离者

疏离者的表现往往是没有任何目标,也不会采取积极努力的行动去实现目标。一些人显得很冷漠、不合群,还有些人则沉溺于享乐。

他们最常说的话就是“我不知道”、“没想过”,他们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想的是“怎么尽可能少受苦,多享乐”。

威廉·戴蒙遇到一位20岁的年轻女孩,她日常生活中的两个主要活动就是交友和减肥。对于学业和就业,她认为只要拿到学位就可以从事任何职业,但对具体从事什么工作却毫无想法。

这样过一天算一天的生活真的快乐吗?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没有任何目标和投入的人所体验到的“享乐性质的快乐”是非常短暂的,最终只会带来空虚。

所以,疏离者们在生活、学业以及事业上都无法真正获得快乐与幸福。

2. 空想者

空想者比疏离者稍微好一些,他们已经有了一个目标。但也仅此而已,因为他们的目标往往只是一个雏形,并不成熟,空想者们也很少为达成目标而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威廉·戴蒙提到了大三的莎拉,她总是表现出理想主义的冲动。她想从感兴趣的电影入手,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比如拍摄一部女性主题的纪录片。可是,除了参加过几次学生戏剧表演和业余的视频制作,她再无其他真正职业化的学习和准备。

像莎拉这类“空想者”,只看到了各类职业展现出的光鲜亮丽的一面:日进斗金的直播网红、满载名誉的体育明星、文艺浪漫的作家;但他们从未了解过这些工作背后承载着怎样的付出。

3. 浅尝辄止者

浅尝辄止者已经参与了一些至少看起来带有潜在目标感的活动,但他们对这些活动本身的意义并没有深入研究,往往只是一时兴起。这种状态使得他们辗转于各种活动之中,找不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但是,他对于这份职业的理解却很浅显,只看到自己可以“享受”的部分:有面子,可以国外旅行,可以学习计算机知识……但对于自己要付出什么却知之甚少。

4. 目标明确者

目标明确者,不用说,已经找到了有意义的事,并且有长久的兴趣,对自己的目标很清楚,也对怎么实现有所规划。

文章开头提到的《令人心动的offer》中的王骁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第二天,老师在课堂上抽查作业,罗尼背诵的声情并茂,同时吸引了学习委员小美的注意。后来,罗尼喜欢上了背古诗,这时他的目标“有感”了。威廉·戴蒙把目标感从弱到强分为四类:疏离者、空想者、浅尝辄止者和目标明确者。

急功近利的环境

“夺走”了他们的目标

在校园中,日复一日的短期目标,比如完成作业、考高分,并不能决定未来的行程。

这些短期目标,不能帮助孩子想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也不明白人生需要达成什么目的。

在媒体上,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故事在不停地上演和传播。物质欲和肤浅的价值观驱使着孩子们牺牲长远抱负,追逐短期的成功。

迈上目标之路在《人生观培养:父母最长情的告白》(以下简称《人生观培养》)一书中,提到让孩子“迈上目标之路”的12个步骤。 《人生观培养》是斯坦福教授威廉·戴蒙所写,他还是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多部著作都与青少。

在家庭里,成年人让年轻人跳出理想,学会关注物质上的收益。虽然是出于好意,但这种悲观的想法反而让年轻人不能全心、持久地投入。

1. 校园环境

威廉·戴蒙认为,校园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学生缺少了对校园日常生活的要求以及对活动的意义的探求。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问“学生在学校里做的事情”和“更远大的目标”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点,似乎很少被老师提到,也鲜少和孩子分享很多人在追求目标过程中体会到的满足、兴趣和快乐。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系教授威廉·戴蒙著写的《目标感》一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作者在书中讲到,他曾经去过一个小镇,发现小镇上有一家餐厅,餐厅的饭食一般,但这家餐厅有一个特点,他们用的服务员全是镇上的年轻人。

为什么数学家要费力完成课本中必须学习的论证?为什么科学家要去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为什么要读莎士比亚的戏剧?

这些问题或许大人们心里有答案,可是孩子们如果既没有亲身体验,也不曾听闻,是不会了解到的。

威廉·戴蒙曾到访一所贫民区的学校,老师充满热情地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谈到一部伟大的作品是如何激励她人生道路的。听到这里,孩子们注意力一下子就都被吸引了,专注地听讲,领会其中的涵义。

虽然,有些学校配有升学指导等和职业发展相关的岗位,但在学校里,追求学业成就往往还是被排在了人生目标的前面。就算有升学指导,和学生谈职业规划和目标的频率还是远远不够。

2. 家庭环境

威廉·戴蒙在研究中,观察到了一种“成年人与孩子倒置”的现象。

可是,就算孩子们感知到了这些,出于对父母的尊重,可能还是会听从父母的建议,只是难以产生什么热情。

[美]威廉·戴蒙《目标感》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威廉·戴蒙曾收到一封妈妈的来信,信中写道:

女儿在看了关于人口买卖的纪录片后,想要为此做些什么。我便建议,可以在学校创办一些提升人们这类意识的项目,或许还可以发起主题筹款。

我还说,这是个很棒的主意,因为可以把这件事写进大学的申请文书里,给招生官留下个好印象。

女儿听闻,又失望又嘲讽地说,是啊,妈妈,我就是这么想的,对吧?

这位妈妈随后写道,她此时才意识到自己为了让孩子更有竞争力,把一个 “关心他人幸福”的长期目标,变成了短期的、自私的目标。

还有出身富裕家庭的大卫,一心想加入慈善组织,认为有机会还可以实践组织管理和法务。

但是,白手起家的爸爸坚决反对他的规划,认为儿子应该申请法学院,获得更高的学位后,进入公司或企业就职,而不是在前途不明的慈善组织浪费时间。

父子两人为此大闹了一场,最终以两人各退一步收尾。大卫休学一年在慈善组织体验工作,也向法学院提交了申请,只是还未获得通过。

至此,虽然看似父子和解了,但大卫的自信、投入和激情都不如往昔了。

其实,年轻人并不希望大人们把艰难的现实遮盖起来,他们希望学会的是如何在这样的现实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父母能做什么?

帮助而非代劳

前文提到,没有任何目标的孩子其实还是少数,只不过大多数人缺少一个引导者。

有动机但缺乏方向指引,反而让孩子们更容易感到挫败、抑郁和被疏远。最关键的是,这些被隐藏起来的情绪真的被很多父母忽略了——“很多父母,并没有把积极地帮助子女制订未来计划,当作是自己的责任”。

可事实上,父母能做的远不止这样。培养孩子的目标感需要父母的高度参与,并采取各种措施来支持孩子兴趣的发展。

1. 不要直接为孩子创建一个人生目标

要找到目标,还要了解真正的工作,做出成为职业人的计划。这些是让孩子拥有目标感的重要步骤。要想达成,不断的观察和尝试是必要的。

说到父母的高度参与,就避不开“直升机父母”这个标签。在威廉·戴蒙看来,其实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控制住自己的控制欲。要参与,但不能过度控制。

“父母在影响孩子方面缺乏自信,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总是太快地想要看到结果。”

威廉·戴蒙认为,父母要做孩子的启蒙人和倾听者,一定要学会问“为什么”。唤起孩子对问题的思考,在倾听时不要漏掉孩子表现出来的兴趣的火花。

· 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在乎?

· 有什么长期目标吗?为什么这些目标很重要?

· 过上好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做一个好人意味着什么?

例:

妈妈:你学的哪些东西是重要的?

孩子:生物。

妈妈:为什么重要呢?

孩子:我们上周看了一个关于动物和环境污染的电影。很多动物因为环境污染而濒临死亡,还有一些人因此得病,但一些工厂仍然往水里排污。

妈妈:那有没有什么是你想了解更多的?

孩子:动物吗?

妈妈:比如它们是如何受污染影响的,也许能做点什么。

孩子:我也想做点什么。

妈妈:有没有什么想法?

孩子:听说在阿拉斯加有个环境治理计划,救了那里所有狼群,听上去很棒。

妈妈:如果你对这件事有持续的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和了解,甚至将来可以找一个这方面的工作。

孩子:估计要学很多科学知识。

妈妈:可能是需要的。你的数学和科学一直学得不错。有个专业叫环境科学,你大学时可以考虑这个。

孩子:我想将来要么照顾已经生病的动物,要么在源头上预防他们生病。

妈妈:有道理。你愿意的话,或许可以申请一份暑期工作,看看真实的工作情况是怎么样的。

在这个例子中,从“生物是很重要的”,到“我想将来要么照顾已经生病的动物,要么在源头上预防他们生病”,妈妈并没有告诉孩子要思考什么,而是一直引导孩子去思考。

妈妈不仅敏锐地捕捉到了孩子的兴趣,还将各种问题串联起来,并且为孩子提供信息,帮助他们了解专业,也了解真正的职业。

这个阶段,最忌父母罔顾孩子的兴趣,直接为孩子设计出一个人生目标出来。父母无法选择孩子的个性,也无法编写他们的人生剧本,设计人生目标本就是无妄之举。

2. 分享自己的职业经历

前文提到,目前的学校教育中,老师很少让孩子们探讨科学家们做科研的动机,更少分享科研中的感受。但是在家中,父母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分享自己的职业经历。

贾里德·桑德伯格在《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中曾指出,现在的职场人士更多地把时间花在了打电话或敲电脑上,而不是去做一些能够让孩子欣赏的具体事务。留给孩子的印象就是,父母的工作唯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带回家的那份薪水。

虽然,有很多人回到家,想起工作的第一反应就是抱怨,但其实,父母完全可以和孩子谈谈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可能因为帮助了别人,可能因为对社会有所贡献,可能因为工作是展示自我和个人成长的方式,还有可能是因为能够赚钱养家。

或许有的父母觉得在孩子面前谈论工作的崇高目标会有点儿傻,可能孩子对社会的复杂结构也没什么了解。

但积极心理学证实了,孩子们听到父母和自己解释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会受到鼓舞和激励,也会受到教益:他们没想到自己的父母真的会因对这个世界做出贡献而感到骄傲。

4. 传授实践智慧

威廉·戴蒙在研究中发现,高目标感的年轻人都展现出一种“务实的理想主义”意识,也就是说,当现实确实无法实现抱负的时候,他们知道如何接受可能性上的局限。

这种早慧并不是天生的,是在不断的试错中获得的。一开始寻找目标的时候,笨拙是很正常的事,孩子可以从失败中得到教训,也需要父母给他们一些前任的经验。

作家兼媒体人本·斯坦就说自己一生都欠父母人情债:“我写的是关于经济和财政的专栏,我是怎么一点点了解到相关信息的呢?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经济学家,他经常跟我的母亲一起在饭桌上谈论相关话题……”

前面提到,有许多成年人往往会提醒孩子在理想和经济之间,要注意经济保障。本是好意,却阴差阳错地让孩子更关注物质经济,而非自己的人生理想。

其实,父母们在谈论这个话题时,不妨可以和孩子们探讨一下如何保障和管理自己的钱财。让孩子在能够保障自己经济来源的基础上,继续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目标感,是一个听起来很大的概念,似乎离日常生活很远。但其实,它在不经意间,长长久久地影响着人的一生,不论年幼年长。

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研究了目标感很强的人群,发现他们会高度投入工作,也对后代的养育和教导尽心尽力。

生理上,他们比其他成年人更健康;心理上,他们也更满足,更幸福。健康的人生观也为他们的个人成功创造了条件。

雏鸟终要离巢,最终,所有年轻人也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没有人可以替代他们。但父母有可能做的,是让他们做出能给自己一生带来幸福感的好选择。

上一篇 2022年12月07 20:29
下一篇 2022年12月28 16:14

相关推荐

  • 价值多少钱,《价值》在线阅读免费

    自幼家境贫寒的我,凭借全优的毕业成绩成为顺兴"房地产公司的一名会计。到“顺兴”仅一个星期,“顺兴”老总李顺兴,一个小学毕业、年近五十的胖商人,已被我的专业词汇和汇账能力唬得五体投地。恰逢公司的

    2023年02月25 286
  • 诗翁是谁,古代诗人的称号大全

    在的世界,有一本人人皆知的童书——《诗翁彼豆故事集》。这部书类似于咱们的《格林童话》,是孩子们的睡前读物,几乎每一位巫师小时候都读过这本书。当然,也有例外,赫敏和哈利小时候都没有读过《诗翁彼豆故事集》

    2023年05月03 211
  • 鸡多少笔画,鸡一共几画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笔画、偏旁部首是最常见且十分重要的知识点,经常会有各类形式的考题围绕出题。汉字笔画名称表汉字基本笔画名称儿歌常见偏旁部首表偏旁名称表示的意思例字囗口字旁围起来园、圆、回、团、围、图

    2023年03月02 231
  • 玉的真假泡在水里怎样,真玉上滴水图片

    在上一篇文章中针对头发烧这个民间鉴定玉石真假的方法做了一个实验证明,最后显示是不靠谱的。今天小编要来说明另一种错误的鉴别玉石真假的方法,真玉上滴水图片,也就是滴水鉴别法。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具体分析如下

    2022年12月30 217
  • [法国]吕克·布里松《古希腊罗马时期不确定的性别》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柏拉图:语词与神话》为望江柏拉图学园出品新书,望大家支持。本文转载自【六点图书】,感谢【六点图书】为新书撰文推介。本书为法国柏拉图哲学研究领域最负盛名的学者吕克·布里松的代表作之一,1982年首次问

    2022年12月05 272
  • 福字多少笔画,福字多少笔

    贴福字的讲究1、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只要在二个地方。一个是水缸和垃圾箱。因为这二个都是把东西从里面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所以用福字倒贴。用福至来抵消福去。2、另一个地方是屋里的柜子,表示福

    2023年03月31 254
  • 怎样鉴别翡翠手镯的真假,真假翡翠手镯图片对比

    翡翠饰品中价值最高的就是翡翠手镯,一块翡翠改口料在加工时首先考虑要加工成翡翠手镯。正因价值高,导致了不良商家造假,以此来牟取暴利,为了让更多翠友免于被坑,真假翡翠手镯图片对比,开料翡翠三步教大家鉴别翡

    2023年01月04 235
  • 1986年的五分硬币值多少钱,五分1986年硬币12万

    收藏硬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管是否是收藏业内人士还是居外人士,都对硬币收藏有一种钟爱,喜欢没事的时候拿出来把玩一下,五分1986年硬币12万,硬币既然是收藏热门,那么它的价值就是收藏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2023年03月25 227
  • 翡翠怎么分好坏,如何看翡翠好不好

    翡翠是东方文化的象征,从古至今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如今随着翡翠文化的崛起,翡翠的市场价值越来越高,很多人都喜欢购买翡翠饰品来佩戴,但是翡翠也有品质好坏之分。那么,如何看翡翠好不好,翡翠如何区分好坏?,

    2023年01月09 281
  • 关于团结的名言,团结的名言30句

    近日,北京冬奥会赛场上出现暖心一幕:在单板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上,当新西兰选手佐伊·萨多夫斯基·辛诺特完成超高难度动作落地后,其余11名参赛选手上前相拥祝贺。这一温馨动人的场景,展现了体育赛场上运

    2022年12月08 258
  • 明字多少笔画,于树利多少笔画

    说到取名字,很多家长对女孩的名字要求不仅要有文艺感、淑女、气质高雅。现如今,还希望取的名字能够笔画简单,方便孩子上学书写方便。同时,也更利于人记忆,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一宁拼音míng部首日笔画数8

    2023年03月28 233
  • 为什么要祭拜祖先,祭祀祖先的目的和意义

    清明到来,心头几多感慨,亲人离去,万千悲伤凝聚,满怀悼念之情。于清明节祭祖,曾有外国人不解问道:中国人每年虔诚祭拜祖先,真的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其实,于国人而言,清明节祭祖,是为了尊重逝者,敬畏祖先,

    2023年04月13 282
  • [美]丹•西蒙斯《海伯利安四部曲》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雨果奖获奖作品合集(1953-2012)[2013-01-18]海伯利安四部曲简介,C·J·切瑞-卡桑德拉.txtJ·K·罗琳-哈利·波特与火焰杯.txt丹·西蒙斯-海伯利安.txt丹尼尔·凯斯-献给

    2022年12月22 25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