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二月初二,大家都会说是“二月二,龙抬头”,也就是“龙头节”。其实二月初二这一天除了“龙头节”,还有一个节,叫“社日节”。也就是俗称的“土地诞”,是古代中国的传统节日。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耕的地方才叫“社”。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所以叫社日节。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是按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是在农历的二月初二。“秋社”是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一般是在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春播或秋收的季节,农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丰收或酬报土地神。我小时候还能看到农民的这种祭祀活动,一般是与龙头节一并进行。
1.社日节有什么习俗
祭社神先得设坛立庙。君王立的称“王社”,百姓立的叫“大社”。社坛还得有社主--社神。最早的社主是树木,如夏代在坛上种松树,商代种柏树,周代种栗树。后来,社主改为石头、木牌和堆土。如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便以五色土为社主,并以东方青土、西方白土、南方红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既代表天下土地,又蕴含了阴阳五行。只是为了祈求农业丰稔,增加了主宰五谷的稷神,所以被称为社稷坛。这就是明清皇帝祭社的“王社”的存在。
2.社日节存在的意义
古时候祭拜土地神的绝美日子叫社日,一般春秋各一,后来则间或有四时致祭的。宋人邱光庭《兼明录》等书称:社日一般用戊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大体在春分或秋分之前之后。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则有春、秋二社。春、秋二社祀神的功能有所分别,即所谓春祈秋报。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可以顺利丰收,秋社还有用收获,来报答并且感谢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