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谁,魏征的简历

魏征以静为本的思想,主张社会有个安定的环境,与民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为此,魏征曾屡次劝谏太宗停止兵事,提倡轻徭薄赋,布德施惠。贞观初年,岭南诸州奏说高州酋帅冯盎反叛,太宗将调发江南、岭南数

魏征以静为本的思想,主张社会有个安定的环境,与民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为此,魏征曾屡次劝谏太宗停止兵事,提倡轻徭薄赋,布德施惠。贞观初年,岭南诸州奏说高州酋帅冯盎反叛,太宗将调发江南、岭南数十州兵讨伐。魏征立刻上谏说:“中国初定,魏征的简历,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他认为冯盎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如果派遣使者,“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依从了他的意见,不动一兵一卒,岭南果然相安无事。太宗高兴地说:“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如其计,遂得岭表无事,不劳而定,胜十万师。”遂赐绢五百匹。

为了防止劳役百姓,魏征还劝谏太宗停止周边诸国的入朝贡献。贞观二年,高昌王麹文泰将入朝,西域诸国也欲遣使贡献。魏征上谏说:“中国始平,疮痍未复,若微有劳役,则不自安。往年文泰入朝,所经州县,犹不能供,况加于此辈。”太宗听了,马上下令追回迎接西域使臣的使者。

魏征还劝谏太宗停止一些规模较大的活动,以减少费用。贞观六年,文武百官都以为封禅为帝王盛事,又天下乂安,屡次请求东封泰山,唯独魏征不同意。他认为尽管太宗功高德厚,国泰民安,四夷宾服,“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在魏征的规谏下,又恰遇河南、河北数州闹水灾,遂停止了东封活动。魏征认识到,帝王崇饰宫宇,奢侈无度的结果必然疲劳百姓。在与太宗谈及此事时,曾以“亡隋为鉴”,说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提醒太宗慎自惕勉,以防重蹈覆辙。

太宗曾让在益州及北门制造绫锦、金银器,魏征上言,劝止此事。他说:“金银珠玉,妨农事也,锦绣纂组,害女工也。一夫不耕,天下有受其饥;一女不织,天下有受其寒。古人或投之深泉,或焚之通衢,而陛下好之,愚臣不胜其耻。”太宗在位既久,忘记了俭约的作风。贞观十一年(637),他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谴责。魏征认为这是渐生奢侈之风的危险信号,于是马上给他敲一下警钟:“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耶?”之后,魏征又上疏,表示“臣愿当今之动静,以隋为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

魏征的“偃革兴文”的政治思想是符合唐初国情民意的,有利于医治隋末战乱的创伤,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威远扬。太宗颇有感慨地对宰臣长孙无忌说:“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威慑四夷,远人自服。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安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驿,相望于道。凡以此事,皆魏征之力也。”兼听广纳,君臣共理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说:“何谓为明君暗君?”魏征率直地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他列举了历史上的唐、虞,“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故不塞听与迷惑;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偏听偏信,致天下溃败而不自知,于是他结论说:“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可见,兼听纳下,也是魏征的政治思想之一,这和他的“致化”思想是相一致的。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下曲阳县人。[1][2][3][4][56]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4][5]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

魏征主张君主兼听纳下,有利于君主听取臣下的正确意见,以克服君主的主观片面性。帝王久居深宫,视听不能及远,再加上自己的特殊身份,很难了解社会实际。因此,魏征奏言太宗:“陛下身居九重,细事不可亲见,臣作股肱耳,非问无由得知”。在魏征看来,只有兼听纳下,才能更好地掌握下情,才不至于被“壅蔽”。这是克服帝王独断专行的作风、减少失误的有效措施。太宗接受了这一思想。贞观四年,太宗曾对侍臣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魏征认为,开国之初,君主往往能兼听广纳,但很难坚持始终。贞观十四年(640),他向太宗表明了这种思想。他说:“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讽劝太宗要善始善终。

兼听纳下不仅只讲君主的思想作风,而且还包含发挥臣下的聪明才智,以使君臣协力,共治天下的思想。魏征曾上疏太宗说:“臣闻君为元首,臣作股肱,齐契同心,合而成体。体或不备,未有成人。然则首虽尊极,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借股肱以致治。”他说明君臣共为一体的道理,强调了臣下的股肱作用,指出了君臣同心同德,才能导致天下大治,如果君主闭目塞听,“委弃股肱,独任胸臆,具体成理,非所闻也”。魏征的这种君臣一体,同心求治的思想博得了太宗的赞赏,他曾多次对臣下说:“既义为一体,宜协力同心。”

魏征是谁

魏征从治乱得失的比较中,提出的君主要“兼听纳下”的政治思想对于调整君臣关系也起了积极作用。在封建fb的时代,君臣关系处于既统一又对立之中。魏征在奏疏中引用了孟子的话说:“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他主张君主对大臣要诚信不疑,如“上之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这样“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矣”。因此,君主对于臣下的信任是至为重要的。

唐太宗在实践中推行了兼听纳下的思想,调整了君臣关系,改变了帝王传统的孤家寡人做法,臣下对朝廷施政中的失误之处上书规谏,纠缪补缺,匡弼时政。君臣和舟共济,集思广益,上下同心,从而开创了贞观年间的谏诤成风的开明政治。

知人善任,惩恶劝善在一次奏疏中,魏征援引了管仲回答齐桓公在用人问题上妨害霸业的五条,一是不能知人,二是知而不能用,三是用而不能任,四是任而不能信,五是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可以说,知、用、任、信、不使小人参之,基本上概括了魏征的吏治思想。

知人是用人的首要问题。在用人问题上,魏征特别强调君主的知人。他给太宗上疏说:“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借忠良作弼。俊乂在官,则庶绩其凝,无为而化矣。”魏征指出君主知人,才能任用忠良、俊乂之士,这是“无为而化”、天下致治的先决条件。

魏征认为识别人臣的善恶是知人的一个重要内容。贞观六年,太宗与他谈及了“为官择人”一事,他回答说:“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怎样才能“审访其行”呢?就是要注意对官吏的严格考察,他说:“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魏征认为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人的所作所为,是考核官吏才行的时机。

1、魏征是唐代人。2、简介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天才无行,与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得到了太宗的恩宠,因此他俩更是有恃无恐,任意弹射,不少大臣受到谴责,心中愤然不平。魏征认为告讦并非正直,进谗言只能是陷害大臣,也不是忠的表现,即上谏太宗说:“万纪等小人,不识大体,以讦为直,以谗为忠。陛下非不知其无堪,盖取其无所避忌,欲以警策群臣耳。而万纪等挟恩依势,逞其奸谋,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厉俗,奈何昵奸以自损乎!”魏征直言批评了唐太宗以告讦为正直、重用奸佞小人的错误做法,太宗开始默然不语,后来觉得他说的有理,赐绢五百匹。

扬长避短是魏征用人的一个卓越思想。他在奏疏中比较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舍其所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人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魏征主张“因其才以取之”,要扬其长而避其短,不能因其短而掩其长。他的这一用人思想,祛除了求全责备的弊病,拓宽了用人之路。

魏征是什么人,魏征,字玄成,是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他敢于谏言,深受李世民信任,贞观之治的大业他有着不小的功绩,而在民间传说中,他却有着别样的形象。魏征是什么人

赏罚分明,不徇私情,也是魏征的用人思想中的一个内容。他在奏疏中,曾深入地谈论过这一问题,他说:“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贞观三年,濮州刺史庞相寿因tw罪被罢免官职。相寿曾是秦王府幕僚,凭借这一关系,他请求太宗宥免。太宗赐绢一百匹,还命他仍任旧职。魏征知道后,立即进谏说:“今以故旧私情,赦其贪浊,更加以恶赏,还令复任,然相寿性识未知愧耻。幕府左右,其数众多,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太宗欣然接受了他的批评,改变了原来的做法。

魏征反对重用宦官。贞观十四年(640),太宗屡次以宦官充任使者,他们回京后又妄加弹奏,常使太宗发怒。魏征即上奏说:“阉竖虽微,狎近左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以今日之明,必无所虑,为子孙教,不可不杜绝其源”。太宗听后高兴地说:“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魏征在唐初已看到重用宦官的隐患,并劝太宗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表现了他在用人方面的卓识远见。唐后期的宦官专权也恰好印证了他对宦官“为患特深”的英明预言。

居安思危,善始慎终魏征在与唐太宗等人讨论创业与守业之难时说:“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敝,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这里,虽然魏征对披坚执锐、出入生死的创业之难估计不足,但分析守成之难却是鞭辟入里的。

魏征认为,要守成帝业,使国家长治久安,最重要的就是居安思危。贞观五年,太宗谈到虽然国内相安无事,四夷宾服,但自己仍“日慎一日,惟惧不终”。魏征则回答说:“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魏征熟谙历史,见历史上不少帝王都以居安忘危、骄奢怠惰,因而天下大乱, 因此在贞观六年与太宗谈论古代帝王兴衰时说:“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他认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是由于帝王忘乎所以,无心政治,因而导致了国家的危亡与覆灭,以此提醒太宗,要小心在意,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魏征常以亡隋为借鉴,以说明居安思危的迫切性。贞观十一年(637),他接连上疏,反复强调“以隋为戒”的重大意义。在奏疏中说:隋“统一寰宇,甲兵强盛,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土崩瓦解,原因何在呢?是在于“安不思危,治不念乱,存不虑亡之所致也”。因此他告诫太宗“鉴国之安危,必取于亡国”,并表示“臣愿当今之动静,思隋氏为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若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魏征总结隋亡的教训,作为太宗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以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魏征是中国唐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军事家,政治家,在当时还是有很高的地位的,不仅如此,当时的魏征也是深的李世民的喜爱,魏征也为唐朝的发发展做出了不少的贡献,最后魏征死后,李世民非常伤心,专门为魏征废朝五天,可以看出。

《诗经》所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几乎成为一条规律。魏征明了这一点,他在奏疏中说古代帝王“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原因何在呢?他解释说:“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当志得意满之后,玩物丧志,骄奢淫逸。因此,他特别告诫太宗“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他这种慎终如始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是保证帝业兴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从善始慎终的政治思想出发,魏征特别留意观察太宗政治上的变化,及时提醒他注意。贞观六年,太宗与侍臣论安危之本,近来政事如何时,魏征认为政事不如贞观之初。他比较说:“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魏征有的放矢,太宗听了心悦诚服,拍手大笑说:“诚有是事。”此后,魏征还经常劝谏太宗要保持即位之初孜孜求治的思想作风。

贞观十一年(637)五月,他上疏说:“陛下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批评了太宗政事不如贞观之初,并指出:“陛下往以未治为忧,故德义日新;今以既治为安,故不逮。”他列举了不少太宗勉强从谏的事例,说明与贞观之初从谏如流的作风大不一样。太宗听后很满意,褒奖他说:“非公不能及此。人苦不自知耳!”贞观十三年五月,魏征乘太宗诏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奏太宗,这就是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疏中列举了太宗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太宗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太宗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遂赐黄金十斤、马二匹。

魏征是谁

助成文治,名垂后世

魏征是谁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尽股肱之力,辅助太宗理政,已成为太宗的左手右臂。魏征建言行事,匡正朝政失误,助成贞观之治。太宗曾说:“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并亲手解下佩刀,赐予魏征。

魏征是唐初卓越的政治家,他刚正不阿,素以有胆有识、犯颜直谏而著称,辅弼唐太宗拨乱反正,以成贞观之治。太宗曾说:“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征,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史家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他“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移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这并非是谀美之辞。魏征的名字与贞观之治将同垂于青史。

上一篇 2023年05月03 11:11
下一篇 2023年04月18 20:06

相关推荐

  • 万历皇帝是谁,明朝为什么万历最出名

    现在的影视作品,已经到了畸形发展时期,满屏都是大辫子的清宫戏。把康熙、雍正和乾隆这爷孙三个累够呛,24小时无眠无休服务于广大的人民观众。今天,我却要挑选一个明朝的皇帝给大家讲讲,非常有意思。1368年

    2023年05月01 216
  • 六一居士是谁,六一居士为什么叫六一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还是杰出的文学家。据说欧阳修四岁的时候,六一居士为什么叫六一,父亲就去世了,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母亲教欧阳修读书识字,因为家贫,就用芦苇杆在沙地上写字,到邻居家借书抄写

    2023年04月24 235
  • 孙立忠为什么离开阜外,孙立忠教授在国内排第几

    作为孙立忠的博士生,胡海瓯一直铭记老师的教诲——“以患者为主”,每年七八十例“孙氏手术”的锻炼让他的技术越来越纯熟,胡海瓯记得,以前每次孙立忠在医院操作孙氏手术,都会有很多医生观摩学习,而孙立忠也毫无

    2023年04月11 208
  • 李小平为什么不宣判,法院为什么不当庭宣判

    近日,法院为什么不当庭宣判,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嘉定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该起案件,并当庭宣判,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李小平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在案犯罪工具予以没收

    2023年04月17 277
  • 电报是谁发明的,谁是电报之父

    在人类通信领域之中,电报的发明无疑是一种创举,电报的出现,开创了人类通信的另一种方式,让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更便捷。那么,电报的发明者是谁,他就是被后人称为“电报之父”的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下面一起来

    2023年04月24 259
  • 宋仁宗是个怎样的皇帝,宋仁宗赵祯是个好皇帝吗

    《沁园春》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每次一谈华夏几千年最为世人称道的朝代,甚少有人能够想到宋仁宗。宋仁宗赵祯是个好皇帝吗,除了百家争鸣时期,后世大部分以儒家治天下,“仁政”可以

    2023年01月03 272
  • 尊王攘夷是谁提出的,尊王攘夷是什么朝代提出的

    周幽王时期申候勾结犬戎灭掉了西周,立姬宜臼为王,尊王攘夷是什么朝代提出的,建立东周。同时申候又联合各诸侯国将犬戎赶出中原,当时各诸侯国联合攻犬戎的口号就是“尊王攘夷”。站在各诸侯国的立场上看,“尊王攘

    2023年04月25 204
  • 为什么溥仪没有生育能力,为什么宫女没有怀溥仪的孩子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溥仪是没有后代的,这个事情大家也知道的,但是溥仪虽然是末代皇帝,但是也是有妻子的,而且还不少,前前后后大家都知道的就有五位了,但是大家发现没有溥仪并没有后代,为什么宫女没有怀溥仪的

    2023年04月24 259
  • 乾隆的母亲是谁,甄嬛是不是乾隆的生母

    说起乾隆的儿子,大家第一个想起来的,一定不是下一任继任皇帝的嘉庆永琰,而是那个早逝的永琪。爱新觉罗永琪,是电视剧上琼瑶奶奶笔下,那个为了美人不要江山的皇子。是历史上是因为跗骨疽,病逝的皇位最有力竞争者

    2023年04月25 220
  • 清朝的碗值多少钱,清朝的碗有神仙的值多少钱

    乾隆孝粉汉白玉碗为乾隆皇帝亲母当时生病,经过御医治疗研发中药必须配合玉器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疗效。为此乾隆皇帝连夜命令工匠赶制出玉碗-玉碟-玉杯-玉瓶等。从此被世人誉为“乾隆孝粉”乾隆孝粉是乾隆年间的一种

    2023年04月04 263
  • 曹操为什么拜关羽,为什么拜关羽不拜刘备

    由人变成神,至少要有两个先决条件: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有口皆碑的丰功伟绩。关羽神勇异常,一生战功赫赫:诛文丑杀颜良、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青龙月势挟风雷,为什么拜关羽不拜刘备

    2023年04月13 267
  • 陕西省委书记是谁

    刘国中当选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赵刚当选省委副书记刘国中简历1978.10—1982.08华东工程学院炮弹系触发引信设计与制造专业学习1982.08—1985.09黑龙江省哈尔滨建成机械厂干部1985

    2023年04月24 224
  • 欧洲多少国家,欧洲54个国家名单

    欧洲大约有4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44个国家,2个地区。虽然欧亚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但是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无论是生在中国的我们,还是生在印度的印度人亦或是越南人,我们都认为自

    2023年02月20 29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