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文明的灭亡都是正常的,不灭亡才是偶然的。灭亡有多种等级,土地的失去,庙宇的毁坏,还不是最高等级的灭亡,最高等级的灭亡是记忆的消失,而记忆的消失的最直接原因,是文字的消亡。《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

文明的灭亡都是正常的,不灭亡才是偶然的。

余秋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灭亡有多种等级,土地的失去,庙宇的毁坏,还不是最高等级的灭亡,最高等级的灭亡是记忆的消失,而记忆的消失的最直接原因,是文字的消亡。

《借我一生》 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 “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

太琐碎的记忆,很容易导致记忆的丧失,余秋雨北大授课读后感,因此,我们一开头就要设立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记忆,最好从哪里开始呢?(按照余先生所说,是不是我们可以推出:太琐碎的行为会导致行为的无效化和厌烦,太琐碎的思考是思想的天敌?)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甲骨文的突然发现(1899年),在这风雨飘摇,血迹斑斑的时刻,似乎有一个神秘的声音再启示这块土地:你们不该这样灭亡,你们应该去听一听童年的声音!此时的情景,中华民族就像一个遍体鳞伤的武士,在奄奄一息的时候,突然听到了自己童年的歌声,他会精神一振,想起自己生命的本原,思考自己生命的价值,他一定会撑着长矛慢慢地站起来,这就是我们民族当时的形象。(关于武士听到童年歌声的比喻,真有诗意与浪漫,这诗意与浪漫和后文所列举的那些消失在时光长河中的文明对照,掺杂进读者自己的历史现实记忆,显得如此惊心动魄)(另,或许是和余秋雨先生的工作有关,他的文字习惯于画面展现,看他的散文,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文字会致力于画面的想象和营造)

书名: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 作者:余秋雨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年份:2011-6 页数:316 内容简介:余秋雨先生与海峡两岸学子共同探讨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中文繁体版2010年

余秋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甲骨文研究者: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他们的悲剧命运仿佛诅咒。

余秋雨说:“很多与我有关的人,都死去了。我很想与他们说话,不管他们能不能听到。于是就有了眼前这本书——《我等不到了》。《我等不到了》以平静的语调叙述了家族的历史,曾祖父、曾外祖父从浙江慈溪出发,闯荡上海。

余秋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更大的问题:这既然是中华民族在濒临灭亡的当口神秘出现的早期记忆,我们能让这种记忆的佐证快速离开本土吗?离开了,会让悲哀的大地增添一分悲哀;不离开,很可能就地毁坏,让遥远的祖先也对这片土地完全断念。

余秋雨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中对文化做过一个比较精确凝练的定义。 他说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即中华文化的最后成果,不是别的,而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而 书则是。

最深刻的悲剧发生在两个各有充分理由的片面之词,两个片面谁也不能完全说服对方。 ------------《美学》黑格尔

在这些现场问答中,余秋雨的妙语连珠,让我由衷地佩服羡慕惊叹。同时,特别是大陆同学的问话,更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化上的老成,让我觉得中国人口众多,精英荟萃于顶级大学,厉害。第二部分是余秋雨给北大的学生上课实录。

上一篇 2022年12月24 03:23
下一篇 2022年12月14 10:38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