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现在形势下,搞自媒体实属不易,如果你感到我的文章还有点意思,请加关注订阅“古铜映话”。龙应台是谁,应该不用解释,一个台湾的女作家能够被大陆的知识圈与平头百姓称之为“先生”的,好像不多吧,足见她的认可度

现在形势下,搞自媒体实属不易,如果你感到我的文章还有点意思,请加关注订阅“古铜映话”。

龙应台是谁,应该不用解释,一个台湾的女作家能够被大陆的知识圈与平头百姓称之为“先生”的,好像不多吧,足见她的认可度与人气。

上世纪九十年代,龙应台先生应上海某报副刊的邀请,写了一篇评述上海男人的散文《啊-上海男人》,她毫不吝啬的赞美“上海男人竟然如此可爱”,“啊,这才是真正海阔天空的男人!”。

上图:龙应台先生在复旦大学作讲座

像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啊,上海男人》中所描述的那种“对女人说话嗲声嗲气”或“对老婆教导服服贴贴”的男人。一些有个性的上海男人是承受不了人家“雌化”之轻的。何况龙氏还是个女性!于是便引发了我在本书开篇谈论过。

她甚至暗示她身边25岁的女孩嫁人就是要嫁给上海男人,她说“我们20世纪追求解放的新女性所梦寐以求的,不就是这种从英雄的迷思中解放出来的、既温柔又坦荡的男人吗?原来他们在上海。”

作者介绍: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

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那么为什么在龙应台先生的眼里上海男人是如此的出色,更合适做丈夫呢?龙先生在文章里举了几个例子,其中有她听说的, 有她亲眼看到的,看似蛮有说服力。因为是龙先生的经历:“我是一个台湾女人,在美国和欧洲生活了二十年。从俄罗斯到南非,从以色列到菲律宾,龙应台人生读后感,全走遍了”,什么样的男人没有看到过?

现在形势下,搞自媒体实属不易,如果你感到我的文章还有点意思,请加关注订阅“古铜映话”。

小编不敢说龙先生的《啊--上海男人》是瞎子摸象,但至少她也就是站在外面看里面,流于表面。她自己都承认,上海男人下得厨房的感觉,是来自于她的书架:“13日一早,周敏起了床就在厨房忙活。”我敢断定,周敏这个上海男人只是个文弱书生,小白领之类的,绝不是黄浦江码头上的杠棒。这类人最早接触文明,知道女人的一半才是男人,所以情急之下是会分担一下“马大嫂”(沪语“马大嫂”为“买汰烧”的谐音),如果换一个上海的下里巴人,引车卖浆之流,也一样的会翘起二郎腿,充起大爷来。

但龙应台有一点可能被她猜对了,上海男人中像“周敏”的小白领,这样能主动“买汰烧”的比例相对比其他城市高一些罢了。

龙应台先生这篇散文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如果现在龙先生再来上海旅行,可能看到另外一幅“全新”的上海男人画卷:八零后九零后上海的男和女一个德行,双双不会“马大嫂”:生孩子请月嫂,抑或啃老族,饿了双双去店里买现成的。

龙应台的书籍有:《龙应台评小说》、《野火集》、《野火集外》、《人在欧洲》、《龙应台杂文精品》、《从东欧看台湾》、《写给台湾的信》、《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孩子你慢慢来》、《美丽的权利》、《人在欧洲》、《在。

上海年轻人的午餐结集地就在这里,北京人却完全不同,他们大多会钻进机关食堂,享受“一元钱吃50样菜”的福利,所以便利连锁店在北京很难火起来。他们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却不知全国还有三分之二张嘴等待他们来解放呢。

而在寒假里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更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林海音婆婆写的书。 《城南旧事》这本书是林海音婆婆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以童年在北京的生活为素材而创造的经典“怀乡”作品。这部作品由: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

至于龙先生笔下的下得厨房的上海未来女婿,将厨房的“马大嫂”全承包了。这正好证明我的观点:未来女婿卖力为未来的丈母娘干活,在今天并不是上海男人独有的“专利”,其他地方也差不多。龙先生自己说,未来女婿“刚巧从外地来访” ,而且那是还处男追女的追求期, 这个时期的男人都有这个共性。等到结了婚后你再看,上海男人也和其他地方的男人一个德行:《从奴隶到将军》(电影名)了。

龙先生是浙江人,以江浙人的审美观看上海男人是不作数的,这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其他地方的读者跟风也是因为想走捷径,想通过短短一篇文章了解上海男人,有点难。

龙应台《啊,上海男人》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现在形势下,搞自媒体实属不易,如果你感到我的文章还有点意思,请加关注订阅“古铜映话”。

上一篇 2022年12月22 11:24
下一篇 2022年12月16 10:01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