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到郑州多少公里,新乡到郑州几个小时能到

【大河财立方消息】1月28日,新乡市发布《新乡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力争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城镇化率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左右,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

【大河财立方消息】1月28日,新乡市发布《新乡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力争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城镇化率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左右,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郑新一体化引领作用更加强劲,平原示范区桥头堡作用显著增强,长垣市初步达到中等城市规模。

《规划》提出:

全面融入郑州都市圈。

支持平原示范区建设极具创新活力与宜居魅力的新兴增长中心、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智基地、沿黄生态文化传承示范区的魅力地标。

支持原阳县建设黄河生态文化传承示范区、郑州都市圈新兴增长中心、生态宜居城市、食品加工与制造业基地。

支持新乡县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力和综合服务功能的郑州都市圈新兴增长中心、郑新一体化科技创新示范区、郑新一体化现代大数据试验区。

引导长垣市与封丘县联动协同发展,打造民营经济示范区。

强化中心城区龙头地位。坚持做强功能、做大产业、做优服务,提升中心城区作为新乡市政治、经济、文化、科创中心的首位度,提高人口集聚和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增强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强化中心城区商务金融、科技服务、文化交流、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功能,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全力打造豫北地区区域消费中心、现代服务业新高地。

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贯通起来,推进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轻纺工业、化学工业、建材产业5大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围绕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4大战略新兴产业,强化产业链的建链引链育链;前瞻布局基因工程、氢能与储能2大未来产业,力争在基因重组蛋白药物、干细胞临床、氢燃料电池电堆等关键环节、细分领域抢占先机。

坚持以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为抓手,推动“五链”深度耦合,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关联度紧的优势产业链,打造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食品制造、轻纺工业等优势产业集群。

加快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工程、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健全完善“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梯度培育途径。

新乡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迫切要求,也是新乡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潜力和动能所在。面向2035年,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新乡、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新乡,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本规划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主要明确新乡市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全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和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河南省对于新乡市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以及新乡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展现新乡作为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多项重大制度改革,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617.1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39%,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21年新乡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全省1.94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5万元,同比增长7.7%,高于经济增长水平1.1个百分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全市所有城区、城镇落户限制,基本实现零门槛落户,累计实现49.4万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十三五”期末累计制发居住证10.57万张,建立与居住证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城镇住房保障对象彻底放开户籍限制,居住证持有人与户籍人口同等享有公租房申请权利。将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并享受同等待遇,公共文化体育、法律援助、就业指导培训、基本公共卫生计生等各项服务已全部不再区分户籍归属地,外来人口均可享受与本地户籍人口同等待遇。

城镇空间结构持续优化。2010—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增加33.35万人,显著高于其他区县,聚集效应明显。中心城区版图逐步向南向东拓展,2020年建成区面积拓展至150多平方公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随着郑新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也逐渐壮大,与郑州的联系日益紧密。辉县市与长垣市十年间常住人口分别增加8.35万人和9.59万人,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催生新的增长极。县城人口集聚态势良好,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城镇发展动力稳步升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32.5亿元,增长6.6%,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带动人口城镇化的主导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华为鲲鹏、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氢能等产业从无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019年的7.8%提高至2020年的16.4%。创新驱动城市发展,新乡市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名三年提升26个位次,在省自创区考核中,发展量连续三年位居三地市首位;202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25%,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三位;华兰生物研制出全国首例H1N1流感疫苗;成功举办四届“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科技创新成为新乡城镇化发展新动能。

城镇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十三五”以来,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20年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PM10、PM2.5平均浓度比“十二五”末分别下降43.7%、45.7%。地表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8.39%,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35.4%。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复审,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一横两纵”的铁路网和“两横两纵”的高速公路网奠定了新乡市作为豫北地区交通枢纽的地位。“十三五”期末,济郑铁路新乡段累计完成工程投资99亿元,G107东移改线部分路段通车,郑新交通连接加强。S229辉县市至凤泉区段建成通车、城市环路改造提升有序推进,实现县县通国道、乡乡有干线。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三级医院达到13家,养老服务床位达到3.3万张;超额完成“全面改薄”任务,教育“双减”有效落实,实现义务教育全域均衡发展,2021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所,增加公办学位2040个;“四馆一中心”、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城区“10分钟阅读圈”和“15分钟健身圈”全面覆盖。深入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2021年中心城区开工287个提质项目,改造提升16条道路,建成公园游园15个,新增公园绿地50万平方米,完成4.7万户老旧小区改造。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不断加速。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有所缓解,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5年的2.15缩小到2021年的1.92,全市农村居民2021年可支配收入18922元,比2015年增长60.7%,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构建了乡村振兴“1+3+1”政策体系,培育了新乡县杨堤村、长垣市云寨村、获嘉县东彰仪村等示范村,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所有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2021年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7.5万户,新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0个。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接轨,乡村学校建设条件和管理机制持续改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

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全国60%以上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人口老龄化加剧,新型工业化带动人口城镇化的动力不够强劲;新兴产业支撑能力不足,新乡到郑州几个小时能到,高耗能产业占比偏高,能源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明显,但土地粗放利用现象仍然存在,用水效率与缺水形势不相适应,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任重道远;区域发展还不平衡,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农业农村仍存在不少短板;城乡居民对多元化、多层次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凸显;城市应对各类公共安全风险挑战的能力有待加强,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和功能品质亟待提升。

第二节 发展态势

进入新发展阶段,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是贯穿我市各领域发展的主题,同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必将为我市城镇化发展带来新机遇、新方向、新要求。新乡市作为城镇化率刚过半的城市,内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均面临新变化,城镇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性特征。

城镇化进程处于提质加速期。我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达省份、发达城市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效率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在未来几年内,我市城镇化率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城镇常住人口将持续增加。多年来,我市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河南省平均值,且过去十年常住人口增幅居全省第二,随着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我省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打造郑州都市圈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市在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优势地位必将进一步巩固,并迎来新型城镇化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但同时,我市2020年15—59岁人口占比仅为59.15%,劳动力供给呈减量化特征,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城市居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健康安全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长,城市发展将从经济导向更多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导向,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内涵凸显,将推动未来我市的城镇化发展走向速度与质量并重的新阶段。

城镇化动力进入转换升级期。在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下,绿色低碳、开放创新已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动力。随着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必须从要素投入推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将倒逼我市加快转变城乡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推动空间治理更趋集约、高效、精细,集聚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培育企业、院校、机构等创新主体,完善激励、评价、竞争等创新机制,创造公正、公平、开放的创新环境,加快产业向绿色化、集群化、智能化转型,增强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不断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

城镇化格局进入重塑提升期。当前城市化已经整体进入到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人口加快从中小城市向更高能级城市集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城市和小城镇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形态将更加凸显。就河南省而言,郑州都市圈以占全省35%的面积集聚了全省47%的常住人口、60%的经济总量,未来这种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强,资源要素将进一步向中心城市和县城两端集聚。随着我市加速推进郑新一体化战略,将有力提高郑新两地的经济往来活跃度,加快各类资源要素集聚,促进产业发展联动,推动人才流动,有助于我市中心城区“起高峰”,并推动对接郑州各县市的县域经济“成高原”,提升县城承接郑州城市经济功能辐射的能力,更好的发挥县城以城带乡、以城促乡的功能。城镇化空间格局顺应人口流动趋势优化提升,公共资源配置与城镇空间相适应,县城作为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愈加凸显。

城乡关系进入加速融合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城乡发展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条件更加成熟,城市人才、工商资本及金融资本入乡投资发展成为常态,城市居民入乡消费趋于普遍,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紧凑一体的城乡空间网络将加快形成,城乡“两栖人口”将成为常态化现象。作为全省农业大市,我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应更加积极地打开“城门”、放开“乡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走出一条以城乡融合赋能新型城镇化的“新乡路径”。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围绕新乡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两地三区一枢纽”总体目标,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机遇、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加速发展等重大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两个确保”奋斗目标,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深入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注重规模和质量双提升,推动郑新一体化加快发展,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增长极、县城和乡镇为重要节点、多层次交通路网为连接主干的现代城镇体系,进一步加速新乡新型城镇化进程,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展现新乡更大作为提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城镇化客观规律,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重点把握的原则是:

——以人为本,包容共享。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创造和扩大人的发展机会,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关注全体人民的多元需求和全面发展,促进空间资源公平分配和社区协同治理,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品质,使城乡居民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

——创新驱动,系统集成。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系统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区域协同,城乡融合。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郑新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南向发展。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良性互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生态优先,韧性安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先导,构建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镇化模式。强化安全韧性发展意识,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显著增强城市防范和化解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安全、维护城市运行秩序。

——突出核心,彰显特色。突出中心城区主体地位,强化郑新一体化发展先导区带动作用,引领和带动全市加快发展。发挥新乡优良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推动新乡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新乡文化魅力,打造具有新乡特色的城镇风貌。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城镇化率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左右,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郑新一体化引领作用更加强劲,平原示范区桥头堡作用显著增强,县级城市和小城镇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宜居、韧性、智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县域发展基石更加稳固,长垣市初步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到2035年,城镇化进入成熟期,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基本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第三章 构建统筹协调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承接落实河南省主副引领、四区协同、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全力打造“两地三区一枢纽”,实施坚持中心联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全域协同的战略,构建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第一节 全面融入郑州都市圈

深入推进郑新一体化战略,引领和带动全市加快发展,协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郑州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

积极推进郑新一体化发展。把郑新一体化作为推动新乡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动力源、引爆点,深度融入郑州都市圈战略,发挥中心城区在市域协同布局中的统筹引领作用,着力构建“一轴两翼一组团”空间布局。加快郑新两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一体化,提高郑新两地通勤效率,探索推进教育、医疗等政策同城化,积极争取郑州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有序向新乡市延伸,不断完善和扩大郑新一体化日常生活圈。加快推动郑州至辉县高速、郑州至新乡高速、郑新快速路等跨黄河通道项目建设,加密过河连接通道,加强跨市域道路衔接。规划实施郑州都市圈轨道交通S3、S4线新乡段,构建郑州至新乡“一环一线”轨道交通体系。充分发挥郑州高端要素和科创资源溢出带动效应,加强与郑州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配套协作,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承接转移功能的产业园区。全力做好中心城区与平原示范区之间40公里区域空间谋划布局,推动平原示范区与郑州全方位对接、同城化发展。加强平原示范区与郑州市规划层面的对接,加快形成无缝衔接一张图,打造郑新一体化“桥头堡”。

第二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形成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城镇空间形态,打造更具竞争力、更具发展活力、更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新乡到郑州多少公里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高质量编制全域市县乡三级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并在各级规划中精准落地,形成全市域国土空间“一张图”。强化国土空间用途分类管控,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定期评估预警和监管机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留白机制,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对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实施差异化政策,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保护耕地,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促进不同功能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享受、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

塑造市域城镇空间新格局。紧抓郑州都市圈建设的战略机遇,以城市南向发展为主攻方向,构建“一轴两翼一组团”的城镇空间格局。以主城区(包括高新区、经开区)到新乡县、平原示范区、原阳县为主干,打造郑新一体化发展先导区;以辉县市、获嘉县和卫辉市、延津县为两翼,依托辉县市、获嘉县打造郑新一体化产业转移示范区,依托卫辉市、延津县打造郑新一体化现代农业示范带;推进长垣市、封丘县一体化发展,建设东部城镇组团,打造长封县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坚持“组团发展、区域融合、城乡一体、协同高效”思路,打造中心城区核心增长极,增强长垣市副中心城市和平原示范区桥头堡带动作用,提升县城、小城镇重要节点功能,全方位提升城镇协调发展水平,打造宜居、韧性、安全、智能的现代化城市。

第三节 强化中心城区龙头地位

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为核心,加快中心城区“起高峰”,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建设,优化发展空间,加速中心城区做大做强。

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坚持做强功能、做大产业、做优服务,提升中心城区作为新乡市政治、经济、文化、科创中心的首位度,提高人口集聚和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增强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强化中心城区商务金融、科技服务、文化交流、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功能,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全力打造豫北地区区域消费中心、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增强中心城区科创产业和创新创意人才集聚度;以新乡经开区、新乡高新区为引领,持续推动产业迭代和功能提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延续千年运河文化与牧野底蕴,打造新乡文化品牌,塑造特色城市风貌。完善交通、市政、文化、科教、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聚高端资源要素,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建设现代化城区。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紧紧抓住郑新一体化战略,扩大城市发展张力,推动中心城区向南、向东发展,推进高新区、经开区扩区,按照“南部科研创新、东部产城融合、西部商贸服务、北部生态宜居”功能布局,加快以城市道路和公用设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多组团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南部组团依托高新区产业优势及高校、企业、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要素,强化科技创新与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建设新乡区域科研创新高地;东部组团加大高铁片区、新东片区等建设力度,依托经开区打造集先进制造、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为一体的产城融合新型城区;西部组团着力推进军用机场、殡仪馆搬迁改造和老城商业中心活化,重点建设以火车站百货大楼商圈等为主的商贸服务区,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高水平推动铁西片区城市功能提升、空间提质;北部组团依托生态禀赋和环境资源,引进培育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提升城区宜居宜业水平。

第四节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充分发挥县城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夯实县域经济基础,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进一步推进县城提质扩容,主动承接中心城市功能疏解,同时建设好连城带乡节点,服务乡村。

加快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全面贯彻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坚持一县一策,找准发展模式,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以“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为载体,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形成特色突出、错位发展、竞相提升的县域经济新格局。积极推进县域放权赋能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扩大县级经济发展自主权,激发县域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县域经济“成高原”和就近就地城镇化。推动长垣市打造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加快创建更多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引导相关政策、资源向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倾斜,培育产业先进、充满活力、城乡繁荣、生态优美、人民富裕的经济强县。

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深化县域改革发展,发挥县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主阵地和县域经济基石作用,提高县城在县域城镇体系中的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服务扩容提升、城市改造更新、城市治理“四化”、特色风貌塑造、城乡绿色发展、韧性城市建设等行动,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卫生城市“四城联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级,统筹规划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社区服务设施,推动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布局,全面提升县城龙头带动和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县城积极融入周边中心城市发展,增强乡镇联城带村功能,打造一批工业发达型、特定功能型、城乡融合型乡镇。

第五节 促进小城镇高质量发展

坚持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质量,培育多个发展基础良好的中心镇,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致力于完善一般镇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引领乡村振兴。

推进中心镇高质量发展。依托郑新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黄生态带、南太行文旅康养产业带,遴选一批具有区位优势或独特资源的小城镇,针对性强化长板与特色,分类引导其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充满魅力的中心镇。深入挖掘城镇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强化地方历史记忆和乡土意象,合理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提高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引导中心城区周边的小城镇积极对接城市发展需求,融入产业链条,逐步发展成为卫星镇。

促进一般镇功能完善。充分发挥小城镇连城带村的纽带作用,统筹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生活服务便利化程度,构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村居民半小时生产生活圈。提升一般镇重要节点功能,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镇级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第四章 强化城市创新和产业支撑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和创造潜能,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动能。

第一节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国家创新高地。

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水平、建立研发机构。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力,着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推动生物医药、氢燃料电池、高端装备制造、氢能与储能等领域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建立完善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发展体系,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深入推进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科技项目管理改革,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制度,持续激发全社会科研攻关动力活力。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计划,全面落实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首台套首批次示范等普惠性政策,实施更大力度的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补政策。探索设立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建立科技信贷补偿机制,积极引进创投机构在我市落户和投资,为创新主体、各类研发机构打造适合生存发展的空间和生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引导创新型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探索“高校院所+转化公司+科创基金”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创优人才政策,以“牧野英才”计划为基础,提高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保障水平,实行企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直通车机制,为企业引才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节 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郑州离新乡大概有89.9公里。新乡市地处中原腹地,河南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3′~115°01′,北纬34°53′~35°50′,中心位于北纬35°18′,东经113°54′,南临黄河,与郑州市、开封市隔河相望;北依太行,与。

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质效提升、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数字赋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壮大5G、大数据、云计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着力提升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产业。统筹中国电波科技城、数字科技城、大数据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探索“研发基地+科创及数智企业+创新金融”建设模式,加快“数智谷”建设。积极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全流程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大数据综合服务监管体系”,大力推广数字农业、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应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试点建设。

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贯通起来,推进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轻纺工业、化学工业、建材产业5大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围绕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4大战略新兴产业,强化产业链的建链引链育链;前瞻布局基因工程、氢能与储能2大未来产业,力争在基因重组蛋白药物、干细胞临床、氢燃料电池电堆等关键环节、细分领域抢占先机。坚持以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为抓手,推动“五链”深度耦合,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关联度紧的优势产业链,打造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食品制造、轻纺工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工程、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健全完善“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梯度培育途径。

推动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加快服务技术、业态、模式和载体创新,推进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提供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服务支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文化旅游、健康服务业、现代商贸、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打造服务业新增长点,积极发展信息服务、创意设计、节能环保服务业,全力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第三节 优化全域高效产业空间

强化城镇产业发展支撑,做大城市经济,提升各县(市、区)协调联动,强化各类开发区对城镇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作用,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为实现新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推进产城融合。推动城市功能规划与产业发展定位相协调,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构建产业、城市、人口互为依托、互相促动、高效优质的发展模式。在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过程中,打造高水平城市设施和产业配套载体,积极吸引服务业,形成高端商务、金融机构、企业总部、专业服务的集聚区,提升城市功能。除危险化学品产业、高污染产业以外,加强产业园区与其他城市功能区的协同融合,提高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水平与公共服务水平,倡导适度混合功能开发。以经开区、高新区、平原示范区为重点逐步推动单一制造业园区、服务业园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探索经济管理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适度分离的管理协调机制,为就地就近城镇化提供优良载体。

第四节 提升产业带动就业能力

坚持就业优先,着力扩大就业总量,支持灵活就业,拓展重点人群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结构,优化就业服务,提升就业质量。

聚力发展就业支撑强的产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坚持产业升级和扩大就业规模、调整就业结构联动推进,提升就业质量。实施重大工程项目、重要产业规划带动就业评估,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全力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健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机制,扩大民营经济就业容量。

优化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环境。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联网的人力资源网络和市县乡村四级创业服务网络,完善集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体制机制,打造全生态、专业化、多层次的创业服务体系和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发展“回归经济”,深入实施“凤归中原”回归创业工程,吸引新乡籍企业家、技术骨干、优秀退役军人、大学生等返乡创新创业,带动总部回归、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引导驻新高校学生留新发展。拓宽就近就地就业渠道,对各类就业创业群体实施分类精准帮扶,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和托底安置。

第五章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镇非户籍常住人口市民化,完善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推动常住人口全面享有高质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

第一节 打通市民化制度性通道

坚持尊重意愿、循序渐进的原则,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更加高效、现代的人口管理服务制度,推进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继续实行“零门槛”准入政策,全面取消在我市城区、城镇落户的迁入条件限制。完善人口管理制度,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省内户口迁移实行“一站式”办理。加快建设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平台,提高户籍登记、迁移便利度,逐步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权益,推进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对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依法保障并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第二节 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扩大

驾车路线:全程约96.0公里 起点:新乡市 1.新乡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220米,右转 2) 行驶230米,左转 3) 行驶120米,右转进入新中大道 4) 沿新中大道行驶530米,左转进入金穗大道东 5) 沿金。

探索居住证与身份证功能衔接并轨路径,健全身份证与就业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有序、有效推进城镇义务教育扩容。优化学校空间布局,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提升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教育融合度,对随迁子女和户籍学生实行混合编班、统一管理、平等对待。

增强就业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实现城乡人口同工同酬同待遇。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畅通失业人员求助渠道,健全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生活保障联动机制。

提升社会保障能力。逐步放开居民在常住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推进社保转移接续,扩大失业保险参保范围。放开市外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我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户籍限制,鼓励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探索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加强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服务,推动跨地区异地就医门诊、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第三节 提升农业转移人口技能素质

第四节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中心城区和县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在保障房建设以及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等领域加大财政专项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在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和修订中充分考虑人口净流入较多或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建设用地规模,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上一年度进城落户人口数量,合理安排各类城镇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

第五节 切实推进滩区人口转移

以引导搬迁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集中安置为主要方式,有序推进滩区人口全面融入城镇,保障搬迁人口生产生活稳定、安居乐业。

促进滩区人口有序转移。落实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有序推进滩区人口向县城、中心镇、产业集聚区和农业产业化集群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区转移,盘活搬迁群众的承包地,做好搬迁群众宅基地拆旧复垦,保障搬迁群众迁出区、搬入地权益,实现人口转移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加快沿黄县(市、区)新型城镇化步伐。搬迁对象以村为单元,实施整村搬迁、集中安置,形成规模效应。

加强搬迁人口生活保障。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功能配套、宜居宜业”的原则,统一规划安置区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就医就学。坚持把安置区建设与产业发展、转移就业同步推进,着力通过产业发展就近就地转移一批、通过职业培训对外劳务输出一批、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解决一批、通过政府购买基层公共服务岗位吸纳一批等“四个一批”,努力让更多搬迁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加强公共服务管理方面建设,保障搬迁人口与安置区当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推动安置区社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就业充分、保障到位、文明祥和。

提升产业发展对滩区人口就业支撑。因地制宜建设滩区迁建产业园,围绕新乡优势产业,积极引入服装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群众提供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机会。支持合理利用高滩区、村台、复垦保留农村宅基地等建设用地开展产业发展及配套设施建设,为滩区发展休闲农业和特色文旅产业预留用地空间。通过旧村复垦、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开展油菜、桃果、金银花等“一村一品”特色高品质农业,提升村集体收入与农业就业机会。利用滩区特有的地理环境与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资源,加快发展融休闲度假、康体健身、赏花摘果、乡村美食、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业+”模式,构建沿黄休闲观光农业带。

第六章 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城市

以打造宜居、便捷、韧性、绿色、魅力、智慧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精心规划设计、精致建设实施、精细管理运营,全方位打造居民高品质生活空间,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中更方便、更舒适、更美好、更安全。

新乡到郑州多少公里

第一节 建设舒适美好的宜居城市

顺应人民对更加美好人居环境的需求,以人性化便捷化为导向,科学配置城市公共资源,打造服务有温度、设施有保障、住房很舒适、城市很美好的宜居城市。

逐步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补齐城市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人口布局相适应,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便捷可及,扩大专业化、个性化、品质化服务供给,不断增强居民幸福指数。推动基本公共教育均等性,统筹中心城区和县域基础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文化体育设施服务品质,加快推进市、县文化设施与“两场三馆”建设。提升市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补齐市级“四所医院”短板,健全县级“三所医院”功能,完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普惠共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全龄友好包容社会建设,加强适老化改造,探索建设适宜居家养老、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无障碍设施示范城市。

完善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全面开展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实施地下管线升级改造,系统提升城市供水、燃气、热力、污水处理、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依托黄河干支流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系连通,建设调蓄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黄河流域、海河流域互通,南水北调补充的水资源利用格局。加快区域输气管网建设,完善油气输配网络设施。推进全域集中供热,形成多元外引、多能互补的集中热源保障格局。完善雨污水管网体系,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污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管网全覆盖、污水全处理。积极推进清洁电力能源,持续扩大电网建设,形成全域环网结构,全市供电可靠率达99.9%以上。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全面贯彻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建立住房和土地联动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调控,稳定地价、房价和预期,努力实现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速度基本协调、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小户型、低租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用地建设租赁住房,逐步推动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精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复兴城市老旧空间,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宜居水平。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区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编制新乡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全面推进城镇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探索适用于存量更新的规划、土地、财政、金融等政策,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模式。充分利用老城区功能疏解腾退空间,织补城市功能,完善供水、供电、燃气、通信等市政设施,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城市路网、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加强重点区域停车设施建设,推进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围绕城市品质持续提升目标,修复河道水系,整治景观风貌,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生态湿地、郊野公园、口袋公园等公共绿地,着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第二节 建设便捷迅速的枢纽城市

加快构建便捷迅速、高效协同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推进设施建设向功能建设转变、交通枢纽向枢纽经济转变,畅通物流人流,建成辐射豫北、连接全国的区域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强化区域性枢纽地位。强化新乡市中原城市群铁路北枢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豫北现代物流中心的区域交通地位。构建“三横九纵”铁路网格局,建设高速、普速、城际、市域构成的多层次铁路网,实现与全国主要城市群高铁直达,形成“南北通达、东行向海”的高速铁路网格局,引导新乡铁路枢纽建设成为中原城市群铁路北枢纽。完善公路网空间布局,优化客货运输干路网络及等级结构,构建通江达海的对外通道,推动客运多向畅达,引导培育物流节点。全面建成覆盖全市、区域联动的物流空间网络体系,物流节点建设与产业深度耦合,因地制宜推动铁路专用线建设,高度发展多式联运、专业物流等领域,稳固确立辐射豫北、连接全国的区域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地位。

构建市域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提升综合交通体系现代化水平,以“三横九纵”铁路网为脉络,以“四纵四横两环”高速公路网为支撑,以“七横十五纵三环”干线公路网为主线,打造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综合交通体系。重点畅通郑新融合大通道,依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郑新深度融合,加快郑新产业带、沿黄生态产业带、南太行文旅康养产业带交通设施与郑州及开封互联互通,构建模式多样、规模合理、协调有序的交通融合发展格局,形成“5轨道+9高快路”的郑新融合(含开封)跨黄河通道体系。

打造市县快速联接交通圈。着力打造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30分钟交通圈”,加快中心城区与周边市县一体化发展。优化市县高速公路互通布局,有序实施现有高速公路网络互通增设及扩容改造,加强中心城区周边及各县市出入城口与高速公路互通联系。加密市区与区县市联系通道,推动市域快速通道与城市框架性主干路及重要的贯通性道路联通,规划形成25个市县联系复合通道,实现市县间快速畅达,有效分流国省干线网络压力。

第三节 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推进健康新乡建设,加强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建设,全面提高防御灾害和抵御风险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建设。把安全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更加重视“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全面提高防御灾害和抵御风险能力。积极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建立完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分析评估城市运营状况,统筹推进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对管网漏损、防洪排涝、燃气安全、建筑施工、地质灾害防治、城市消防的风险防控、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能力。坚持地上地下空间相结合,完善城市生命线工程,合理规划布局应急避难场所,提升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和设施的应急避难功能,到2025年,城市人均避难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加强地下空间、隧道桥涵、交通枢纽、医院学校、电力通讯等重要设施、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安全防护。推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地上、地面、地下设施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安全系数。

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城市防洪标准,提高防洪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市域主要河流堤防、护岸、泵闸等工程,推进蓄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实现标准内洪水保安全,超标准洪水有对策。高标准推进河道治理,查找补强薄弱环节,整体消除积水隐患,加强对行洪河道管理防护,禁止在行洪河道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秆作物,加固堤防疏浚河道,将重点防涝工作放在城区主要路段积水点上,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全域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强化雨水径流的排放控制与管理,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渗透和自然净化作用,增强城市排涝能力和蓄水韧性。

增强城市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建立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响应体系。优化医疗资源布局,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空间防疫系统”,健全医院感染科及传染病院区,推进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设备配置,推进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探索实施防疫全链条社区联防联控模式。

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市县一体的应急能力体系,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自然灾害风险研判、隐患治理、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市域“一小时急救圈”,实现急救中心、急救站点城乡全覆盖,完善全过程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开展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应急疏散演练,提高防灾避险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第四节 建设低碳生态的绿色城市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攻坚战,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城市。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以“双碳”为牵引,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治理,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刚性目标。持续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体系建设,减少或消除重污染天气。积极推进企业绩效分级,强化工业无组织排放管控、机动车排放监管、城市建筑工地施工扬尘治理,提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化水污染排放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持续推进重金属、大宗固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努力增加生态碳汇,提升碳汇规模和质量。建立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实行更加严格的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完善城市生态空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方位增强固碳能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矿山生态修复、平原林网为重点,科学开展国土绿化。以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创建活动为重点,持续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加快推进“四水同治”,全面实施节水、引水、蓄水、净水、活水工程,修复河道水系,整治景观风貌,因地制宜建设城市郊野公园、口袋公园等公共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实施城市公园绿地500米扫盲工程,优化全域公园体系,打造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引导城市绿色生活。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按照“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要求和“全面部署、以点带面、分布实施、整体推进”的思路,出台相关的生活垃圾处理配套政策,加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建设。加强污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绿色交通,坚持公交优先,加快推广纯电动、氢能新能源汽车,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鼓励绿色出行。

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领域,加大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2025年,全市风能、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200万千瓦以上。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产业领域节能降耗,到2025年,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80%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实施新一轮清洁生产。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节能水平,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快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建设,持续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跨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面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循环发展,构建循环耦合的园区产业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以延津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为引领,培育一批专业化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

第五节 建设包容共享的魅力城市

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新乡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新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包容共享的魅力城市。

弘扬城市中原文化魅力。明确新乡市“中原文化代表”“中华民族古文明发祥地”的历史文化价值定位,充分挖掘以商周文化、魏晋文化、宋源文化、明清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太行文化、财神文化、长寿文化、相思文化、美食文化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以比干、姜子牙、邵雍、竹林七贤等名人隐士为代表的圣贤文化,以陈平、周勃、周亚夫、张苍等官员宰相为代表的宰相文化,弘扬牧野文化,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建成中原文化旅游强市。全面开展黄河文化新乡沿黄文物、大运河文化遗产、长城沿线文物、革命文物资源的普查、保护、修缮和利用工作,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应保尽保,积极推动卫辉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营造活力多元的历史文化空间。

展现“大山大河大平原”的自然景观特色。以新乡北倚太行、南面黄河、平原广袤的山水格局为基础,塑造新乡自然景观魅力。按照“妆点太行山、扮靓母亲河、保护大运河”的生态布局,探索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综合体保护发展模式,谋划实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打造环境优美、文旅融合、特色突出的大运河文化带,创建绿色新乡生态新格局。加大河南太行山猕猴、新乡黄河湿地鸟类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推进原阳黄河、新乡平原黄河等省级湿地公园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以农业为基底,打造以封丘县油菜花、宝泉郁金香为代表的特色农业景观。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农业优势等丰富资源,结合文化遗存、美食传统、民俗演艺等,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激发城市现代人文基因。弘扬新乡名人影响力,讲好名人历史故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蕴含精神,怀抱悲天悯人、天下为公的人文精神,不忘志虑忠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坚守不畏强暴、舍身取义的斗争精神,学习追求真理、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探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培育和践行厚善、崇文、敬业、图强的新乡城市精神。持续提升公众文明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实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超过50%、文明校园全覆盖。

塑造多元共享的城市风貌。依托新乡丰厚的地域文化、独特的山水资源和多元的发展活力,构建“巍巍太行、牧野洋洋、黄河滔滔、乡水流淌”的景观风貌格局,展现“牧野风骨、豫北风韵、时代风尚”的城市特色风貌。城市总体塑造平原城市大气、舒缓的空间形态,构建远近相宜的山城关系,灵动自然的城水关系,新旧相映的古今关系。中心城区加强南北山水轴的建筑高度管控,实现北望凤凰山的景观构想;对卫河沿线、老城地区及历史建筑周边实施建筑风貌管控,突出展现豫北民居等传统中式风格;塑造火车站、高铁站、行政中心等现代城市节点,打造卫源湖、牧野湖、平原湖等生态景观节点,创造包容共享、多元活力的城市空间。

第六节 建设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

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治理智能化、集约化、人性化,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创造力、竞争力,全力打造“数字新乡”。

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将通信系统、物联网感知设施纳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提升智慧化管理运营水平。统筹数字网络协同发展,以千兆光网和5G为代表的“双千兆”为依托,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加快5G网络布局和商用,实现包含城区、重点工业园区等区域的全面连续深度覆盖。建设物联感知体系,统筹规划布局城市和重要行业、领域的感知基础设施,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利用城市交通枢纽和地下管廊传感器建设与联网,构建城市“神经网络”,实现对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全面感知。

郑州离新乡大概有89.9公里。新乡市,是河南省地级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与郑州、开封隔河相望;北依太行,与鹤壁、安阳毗邻;西连焦作并与山西接壤;东接油城濮阳并与山东相连,总面积8249平方公里。新乡市矿产地。

搭建整体智治的数字管理平台。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谋划建设“城市大脑”中枢平台,积极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有效推动现有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数据融合,构建“一个中心调度、一套流程处置”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华为新乡云计算数据中心、河南鲲鹏云计算中心等项目,构建全市统一高效、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统一数据资源池,推进“多云共治”,为政府决策、城市管理、社会公益等各行业提供基础的数据信息服务。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整合共享全市人、地、事、物、组织五大基础信息要素,打造集决策、预警、治理、指挥、展示于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指挥中心。

拓展新型智慧城市应用领域。拓展智慧城市在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和智慧农业,加速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与“企业上云”构建。实施数字政府建设工程,推动智慧应急指挥、社会综合治理、智慧城管运营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通享”等集聚融合,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城管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增强交通物流、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精准服务、高效服务、智能服务供给,加快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在线娱乐、智慧旅游等智慧化服务与硬件建设同步推进。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构建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等数字化创新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智慧社区示范试点。

第七章 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以实现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居民收入均衡化为目标,有序引导城乡之间人、地、钱、技等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一节 强化城乡融合要素保障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坚决破除制约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人、地、钱、技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二节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保护粮食安全,盘活农业产业链,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构建工农互促、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农业。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农业“六化”方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形成“三主六特”的农业产业结构,做强粮食、种业、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做优花生、蔬菜、林果、食用菌、中药材、渔业六个特色产业。巩固新乡粮食主产区战略地位,肩负粮食安全重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逐步实现由粮食资源大市向粮食产业强市的根本性转变。积极创建国家农高区,加快推进中原农谷“一核三区”建设,推动种业全产业链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进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强化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农业农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功能和价值。拓宽产地直销、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等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与城市市场高效衔接。实施新业态培育工程,积极拓展现代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与其他业态元素的深度融合,发展以“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科普”等为代表的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滩区经济、山地经济、林下经济,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产业升级、农村价值释放、城乡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培育新动能。

推进智慧农业重点领域应用。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设施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的集成运用,提升现代农业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水平,多渠道、多途径申报优势特色农业智慧化相关工程项目,大力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一体推进乡村环境整治、设施改造、乡风塑造和治理创新,全面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打造农民美好生活幸福家园。

统筹推进村庄发展。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合理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推动各类规划在村域层面实现“多规合一”,保障村庄用地合理空间和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因地制宜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科学把握不同地区变迁发展趋势,开展分类指导,争取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路子。将城郊融合类村庄纳入城镇规划建设发展,完善集聚提升类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引导搬迁撤并类和整治改善类村庄向城镇转移或中心村集中居住,加强特色保护类村庄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把具备条件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打造成休闲康养的度假单元,助力文旅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统一规划建设管护城乡路网和水、电、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加快构建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实施“四好农村路”,持续做好农村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线“三线”整治力度,提高城乡供水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推进清洁取暖,推动天然气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房风貌管控,深入推进农房抗震改造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居住品质。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加强城乡一体、全民覆盖、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进教育和医疗资源向乡村倾斜,完善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建设和服务能力全部达标,发展多种形式的乡镇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乡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第四节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坚持多措并举,统筹拓展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延续并优化调整脱贫攻坚政策。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困难户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大对太行山区、黄河滩区资源、政策倾斜力度,巩固拓展全面小康成果,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迁建后续扶持,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工作举措,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长效机制,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帮助其通过参与就业务工,产业发展增加收入。对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救助政策保障,按照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持续加大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挡升级。

第八章 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管,注重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建设管理,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治理方式,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提高城市运营和资源配置效率。

第一节 提高城市规划空间治理水平

全面践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健全完善规划体系,编制符合城市客观实际、符合城市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提升空间治理水平。

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全面倡导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规划理念,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强化资源环境本底约束,鼓励城市用地功能适度混合,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深入实施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坚持系统思维、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统筹规划市区、城郊和周边乡村发展,主动为未来城市发展留足空间。

促进规划协同。突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领作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支撑作用,加快构建市域统筹、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同步编制县(市)国土空间分区规划、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等,构建“三级三类”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城市规划引导约束机制,加强各类规划信息互联互通和归集共享,加强年度计划与发展规划衔接。

营造城市特色风貌。把城市设计贯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全过程,探索建立城市总规划师、总建筑师制度,对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进行指导监督。顺应自然,延续文化,突出新乡“大山大河大平原”的环境特征,增强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打造蓝脉绿网的开敞空间,建立城市整体景观框架,让城市显山露水、疏密有度、错落有致、通风透气。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代建筑方针,加强建筑设计管理,对城市中心、城市新区、主要街道、重要广场、步行商业街、滨水空间、城市出入口等重要区域、节点的城市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色彩和建筑风格实施图则式管理,建设一批亮点工程,打造具有高品质景观环境、人气活力和展示城市形象的“城市客厅”,塑造特色鲜明、功能多样、尺度宜人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特色和魅力。

第二节 提升城乡社会治理水平

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基层下移,加强社会治理,化解风险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城乡社会治理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加强基层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支持和发展社会服务机构和志愿者服务组织,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化发展。强化全要素网格化服务管理,探索建立中心城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以红旗区洪门镇诚城社区试点为引领,积极探索智慧社区建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模式。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促进以“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单位(村、社区)创建,全面排查、妥善解决退役涉访、涉众金融、劳资纠纷等重点领域、重点群体矛盾纠纷,把各类矛盾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加强信息沟通、危机管理和舆论引导,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高效便捷的多元化解机制,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效衔接,健全“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推动矛盾纠纷调解“最多跑一次”。巩固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推进“一村(居)一支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加强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维护,全面落实管护责任,细化工作规范,加强部门企业协同,确保设施运行的稳定安全。以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城市治理法治化,持续推进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城市管理法规,整合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运行管理和执法等职能,落实规定领域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梳理权责清单,明确乡、镇、办可以承接的城市管理的相关职能,加大对相关职能业务的培训,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重心下沉。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打造过硬的城管执法队伍,促进公开、公正和文明执法。以提升居民满意度推进城市治理人性化,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推进全龄友好包容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第三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加强改革整体设计、系统集成与重点突破,全力破除城镇化提质增效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的城镇化制度体系,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夯实制度支撑。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制度。以“一老一小一青壮”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依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落实父母带薪育儿假,提升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完善专业化养老服务支撑网络,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三社联动”机制。加强团干部队伍和青年工作者队伍建设,优化青年成长环境,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完善人口统计调查制度,构建人口综合信息系统,实施人口动态监测,逐步建立常住人口常态化统计发布机制。

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机制。创新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方式,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研究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开展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行动。借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经验,加强对入市相关政策的研究,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审慎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新一轮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适时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促进市域范围内资源要素和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适时推进县(市)改市辖区。优化现有街道设置,高质量开展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合理优化基层政区体系结构。

第九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协调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新型城镇化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健全规划实施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体系,强化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完善监测评估,形成全社会推动规划实施合力,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根据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进一步细化、量化目标任务和推进方案,加强对本行业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推动决策落细、任务落实、项目落地。

第二节 完善政策统筹

完善统一规划体系,加强相关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协调。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切实提升人口、土地、财政、就业、社保、投资、消费、住房、生态等方面政策的协调性。对纳入本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市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资金保障、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第三节 强化项目建设

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加快谋划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项目,按照谋划储备一批、推进成熟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效一批的要求,建立台账清单,明确责任单位、具体内容、工作标准、时间节点等,实现限时办结销号。坚持结果导向,强化跟踪问效,将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金标准。

企业回无锡运钢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03月15日,全国运输物流认准运钢供应链,大件物流运输经验,整车零担大件运输,多年货运物流经验,上门免费提货,价格合理,无锡运钢供应链欢迎你的资讯。

第四节 注重监测评估

科学设置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估指标,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统计方法和统计制度。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日常监测和评估督导,实行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估制度,确保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充分运用第三方评估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展评估,提高监测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上一篇 2023年02月09 18:20
下一篇 2023年04月01 19:16

相关推荐

  • 武汉到北京多少公里,武汉到北京飞机几小时

    全长2298公里,纵贯中国南北,跨越长江与黄河,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京广高铁,26日迎来运营10周年。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作为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的重要“

    2023年02月19 253
  • 长城全长多少千米,长城最吓人的秘密

    9月15日,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将在河北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和秦皇岛两地共同举办。为期三天的盛会将通过精彩的艺术交流活动,传播、传承“一带一路”与万里长城共同承载的世界

    2023年02月18 283
  • 桂林海拔多少米,桂林为什么不是宜居城市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40~

    2023年04月09 216
  • 东莞到无锡多少公里,无锡到东莞市有多远

    广东东莞,又称“莞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55公里处,全市陆地面积246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平方公里,同时,它的人口已经接近了900万元左右,成为了一个人口大市并且被划定为“特大城市”,不但如此,他

    2023年04月10 254
  • 魔力宝贝坎村怎么去,魔力宝贝去坎村路线图

    成绩赢朝鲜具有双重意义新京报:前不久的亚运会女足决赛中国队失利,现在看来是否有更深的认识?魔力宝贝去坎村路线图,贾秀全:其实决赛比的就是谁不犯错误,但对手恰恰凭借经验、控制力利用了我们最后时刻的失误。

    2023年02月06 217
  • 千佛山门票多少钱,绵阳千佛山门票多少钱2023

    济南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济南植物园自1月21日起至3月31日期间免费开放。通告如下:1.免费开放时间企业回还是选路民香农家饭庄!路民香农家饭庄座落在张山营镇西羊坊村,毗邻延庆玉渡山风景区。到玉渡山售票处

    2023年02月20 239
  • 亲爱的你在哪里杨丽萍,亲爱的你在哪里啊在哪里

    “他们真的是搬到城里的农村孩子?”下乡演出的时候,亲爱的你在哪里啊在哪里,不时会碰到有村民问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文明办工作人员赵青,“当我确定地回答,他们一个个感叹‘好洋气’!”这是一支由12名小女孩组

    2023年02月17 285
  • 衡水到济南多少公里,河北衡水到山东济南

    衡水,距北京248公里,天津230公里,石家庄120公里,济南150公里,距雄安新区120公里……位于南下北上、东出西联的“黄金十字交叉处”!通过京九高铁、石济客专,1小时可以进京,半小时可达石家庄、

    2023年04月09 266
  • 泰州兴化为什么这么差,兴化为什么比泰州出名

    兴化市,县级市,隶属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古称昭阳,又名楚水,历史悠久。南荡遗址文物证明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兴化就有人居住。兴化建县始于公元920年,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划海陵县北设招远

    2023年04月17 214
  • 潍坊到烟台多少公里,潍坊到烟台还有多远

    □周学泽王鹤颖杜辉升根据山东邮政管理局官网数据,2022年,全省快递业务量排前5名的城市为临沂、青岛、济南、潍坊、德州,占全省快递业务量的66.48%,比2021年提高0.84个百分点,其中临沂以14

    2023年03月26 298
  • 重庆到山东多少公里,从山东到重庆有多远

    核心提示遵循总书记的指示,10年来,山东重庆两省市长期坚持并不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两地勠力同心,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山东与重庆虽相距1500公里,十年扶贫协作,早已让两地心连心。山东的深情厚谊,

    2023年03月23 275
  • 汕尾到深圳多少公里,汕尾离深圳近吗

    中国的高铁是全世界通车里程最长的,截止到2018年,中国高铁的通车里程已经达到两万多公里。在当今社会,高铁也已经成为了每个中国公民出远门的首选交通工具。深汕高铁的接入,将补充深圳在沿海高铁大走廊中的缺

    2023年03月26 292
  • 为什么酒店容易闹鬼,酒店有鬼的十种征兆

    身边总是听人说过,在某某酒店、宾馆发生过什么事?作为灵异事件的高发地,除了墓地意外,一定少不了酒店而其中,还有人总结了世界十大灵异酒店,有些酒店自带“凶宅”属性,可是酒店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会接触到的地

    2023年04月13 221
关注微信